“當代的馬戲公司都尋找什么樣的表演者?不僅僅是高難度技巧的表現者,更是有才華的創新者和表演者。”在西班牙CARAMPA雜技學校,傳統的中國爬桿雜技技巧是必學的內容之一。然而他們發現,如果學生只是照著老師的技巧練,等他們3年畢業后,爬桿的技巧早已經更新換代了。如何才能讓學生學到的知識不至于浪費?“我們鼓勵學生們創新,運用藝術的思維研究不同的爬桿表演方式。10年之后,不但學生們學有所成,我們還開發出了一套有別于傳統爬桿技巧的全新的表演方式。”
在日前結束的第三屆上海國際雜技教育論壇上,CARAMPA雜技學校總監唐納德·萊恩簡單的一番話,道出了不少在座雜技界專家的痛點:中國當代雜技還缺少普遍的藝術創新表現力,這也恰恰是制約中國雜技發展的短板。“中國雜技能否跟上國際雜技表演藝術的潮流,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中國雜技教育亟需轉型。”
告別技術表演“兩張皮”,藝術教育必不可少
中國雜技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作為雜技大國,中國卻并非雜技強國。尤其近十多年來,國際雜技藝術理念的發展趨勢已經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雜技有了明顯分歧。“比如‘新馬戲’,就顛覆了傳統馬戲的觀念。它已不僅是一臺雜技,更與視聽、表演藝術、數字技術等多個門類巧妙融合。”
“我們傳統對雜技演員的培養以技術為主,而創新的能力和藝術表現力,卻一直沒有跟上步伐,造成‘技多藝少’的局面。”在上海雜技團團長俞亦綱看來,中國雜技強調技術難度,但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則并不然。
在俄羅斯,無論是體操運動員還是雜技演員,小時候都要先學芭蕾,還要上表演、導演、編舞等課程。而在中國,過去鮮少有雜技學校開設表演、舞蹈課,即使有,也只是作為技術課的配角。現在,這種情況已開始發生變化。“這樣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雜技演員能表現很難的技術動作,但卻無法在舞臺上給觀眾以審美的享受,技巧和舞臺表現有時候是‘兩張皮’。”
在論壇上,多位專家指出,中國的雜技教育應該培養“雜技演員”、表演藝術家,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表現者。據悉,國內已有學校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北京雜技學校這幾年為學生開設芭蕾舞、民族舞、現代舞、戲劇表演課和音樂課,學生都會識譜。上海馬戲學校還設有滑稽課,因為滑稽表演是雜技演出不可或缺的一環。上海馬戲學校專家施燕萍說:“從去年開始,新生第一二年的學習以藝術課程為主,技術課為輔,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和職業素養。”
告別“青春飯”,應培養“職業化”雜技演員
“在國內的雜技舞臺上,很少看到30歲以上的雜技演員。改行早、退出早是中國雜技的普遍現象。”雜技演員吃“青春飯”,無法“可持續發展”的現狀,也讓與會專家憂心忡忡。
傳統的雜技教學以“專業”為主,“比如翻跟頭的演員就專門練翻跟頭,等年紀大了翻不了了,這個演員就等于廢了”。俞亦綱告訴記者,15到25歲是一個雜技演員的黃金年齡,但一旦過了這個年紀,演員無法靠身體吃飯了,就得被迫轉行。雜技團人員流動過快不易管理,也不利于培養演員對職業的真正熱愛和忠誠。
事實上,在國外,雜技演員的藝術生命周期很長,五六十歲仍上臺表演也并非新鮮事。而這正得益于當地的雜技教育系統從小就對演員進行“職業化”培訓。在培養一門專業技術的同時,也傳授其他的雜技技能,讓雜技演員的藝術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續。“比如很多國外過了黃金年齡的雜技演員轉行做小丑、滑稽演員,舞臺表現力反而更好。教育系統專注于完整的雜技表演能力的建設,這是培養出復合型職業演員最基本的條件。”
除此之外,國內雜技教育只培養基礎人才,也制約了中國雜技的發展。“我們現在只有基礎型雜技學校,只管把學生送上舞臺,教育就結束了。但實際上,演員上了舞臺之后,還有提高的空間。”
一方面,導演雜技節目要從話劇、舞蹈等舞臺藝術行業“搬救兵”,另一方面,雜技演員想轉型做雜技節目的編導,或者開發新的雜技技巧或者器械,卻苦于無處可學。“要把雜技做成一個真正的產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儲備,其中包括創意策劃、舞美燈光、道具機械、編導甚至專業翻譯、營銷公關等缺一不可。”與會專家指出,創建高等雜技教育機構,從基礎雜技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是擺在當下雜技教育界面前的刻不容緩的議題。(徐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