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不妨也寫一點評論文章
最近有一個關于評論家要不要涉足書畫創作的討論,頗吸引眼球。有的人會直接認為,評論家既當裁判又當選手不可取,而藝術水平實在不入流。我以為,這種觀點有點過了。評論家多一些書畫實踐沒什么不好,書畫家多些理論素養就更需要了。
作為一個書畫界的評論者,應該對書畫行當十分熟識和了解,甚至自己便是從事這方面創作的作者。我們不要誤以為在需要寫文章的時候只要去查找或學習一些有關方面的知識,用以補充所知的不足便會奏效。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查找抄錄一些有關資料以作為文章的佐證也不是一概不好,很多作家在很多情況下也會去查找一些資料,但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核實、印證自己的見解或記憶的不清,這是嚴謹治學的表現,值得我們學習。
要寫好書畫評論,除了對美術、書法的關注了解之外,還有一個是評論風格的問題。評論要有論據,更要有自己的觀點,而且觀點以越鮮明、越尖銳、越有個性特色越好。這樣,就會很容易引起讀者的關注,比如李小山的“中國畫窮途末路”說、吳冠中的“中國畫筆墨等于零”論。
寫書畫評論,具備了上述的條件還不夠,還要對文學本體的研究,這個“文學本體”是指對文學創作的體裁、語言、形式、修辭等方面的學習與研究,只有當你熟習了這方方面面的要求和特點之后,你的行筆才會自由自在,你的評論才會有文氣、有功底、有修養、耐得看。當然,最好的文章不是只靠語言、修辭便能寫得出來 的,好的文章要靠真摯的感情(真情實感)、言之有物地以平實的語言慢慢道出。“看似平淡實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應該是最高境界。
書畫家不一定就有很好的文筆,但“言之有物,有感而發”是文章的靈魂,恰好在這方面書畫家在不斷地創作實踐中,既發現問題又解決問題,把這些 過程整理記錄下來并略加組織,本身便很生動了,比你空談什么超現實、什么現代解構、后嶺南、新生代等不著邊際的一大堆名詞和理論,強得多也實在得多。因此,我常常建議,書畫家不可只滿足于能書、能畫,還要有意識地積累一些學習心得、創作體會,這既是對創作過程的記錄,也是一個練筆的過程,久而久之,厚積可以薄發,你的文章便也會自自然然地、順理成章地覺得好寫、易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