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北京大學)
深入研究中華美學精神
北京大學基地發揮學術積淀深、學術力量強的特點,組織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美學與美育中心等多學科科研人員,深入開展“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傳承”課題研究,圍繞中華美學精神的含義及理論淵源、中華美學精神的當代意義與現代傳承、中國傳統美學對西方當代美學的貢獻、當代文學中的中華美學精神、當代音樂的中華美學精神、當代美學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傳承、當代創意設計中的中華美學精神,以及互聯網時代中華美學精神傳播的機遇與挑戰等子課題開展研究。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文藝評論人才培養項目” ,深入研究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推進文藝理論評論基礎研究,培養文藝評論界的領軍人物,為中青年文藝評論工作者提供一個學習交流、提高文藝理論素養的平臺,團結和凝聚中青年文藝理論評論工作者的力量。創辦基地集刊《北大藝術評論》,為國際國內文藝評論家提供互動交流平臺,推動文藝評論工作的繁榮發展。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清華大學)
密切關注影視發展前沿
清華大學基地圍繞我國影視藝術的整體趨勢研究、批評輿論引導、特色創作項目和評論人才培養等方面,基地展開了一系列工作。基地高度重視對當代中國影視藝術發展的整體把握,視其為展開評論工作和輿論引導的學術基礎和智力資源,緊跟行業趨勢,注重整體研究,為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信心和動力。除了對整體性的影視產業與創作進行基礎研究、提供方向性的規劃和指導外,基地還關注熱點現象,組織專家和師生,積極回應熱點影片和熱點現象,從事引導性的評論,進而引領輿論、改善和凈化影視藝術的創作環境。在學術研究和文藝批評的基礎上,基地還積極投身影視生產前沿,關注和鼓勵紀錄片創作,并舉辦系列活動,直接助力優質影視作品的傳播。此外,基地還發揮自身在教學方面的特點,借助課程設置、沙龍討論等方式,積極開展青年文藝評論人才的培養,引導研究生積極參與評論文章的寫作和研討,為文藝評論事業積累和培養后備軍和先鋒隊。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北京師范大學)
系統梳理文藝評論熱點
北京師范大學基地依托學校藝術門類全學科的特點,全面總結我國藝術評價評論領域熱點與現狀,定期撰寫“中國文藝評論熱點雙月報告” 。通過對電影、電視、美術、音樂、舞蹈等當代中國文藝評論具體領域的熱點作品、問題和現象的持續觀察、記錄、梳理與分析,系統梳理當代中國文藝評論的總體狀況。組織開展“藝術理論與批評在當代”“新媒體影評與傳統影評的春天對話”等學術研討會,對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的新特征新趨勢開展深入研究。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中國傳媒大學)
推動藝術與傳媒對話
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依托中國傳媒大學雄厚的學科資源,充分發揮“傳媒”特色和優勢,通過學校、學部相關資源配置的優化、整合,以“傳媒藝術與文化”為核心領域,大力推進各類學術活動,組織基地學者聚焦傳媒藝術與文化領域,就其藝術和審美的評價體系及價值標準,開展學術研究,并帶動基地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打造“傳媒藝術與文化”領域優質文藝評論平臺奠定基礎。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中央音樂學院)
探索音樂評價體系
中央音樂學院基地發揮學校音樂學科和人才優勢,積極組建課題組,認真開展“音樂評價體系探索”專題研究,承辦“繼往開來——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繼承與創新暨袁靜芳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組織基地研究人員圍繞音樂創作、表演和研究,撰寫評論,主動發聲,并準備舉辦音樂評論青年人才培訓班,召開音樂評論學會年會。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中央美術學院)
推進專業美術評論建設
中央美術學院基地組織召開當代美術座談會、廣東韶關公共藝術研討會、“中國裝置藝術三十年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合作,開辟“美術評論與理論”專欄,編輯《20世紀中國美術批評文選》和《20世紀西方美術批評文選》,并舉辦“美術理論與評論寫作培訓班” ,從多個層面推進當代中國美術評論與理論建設。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浙江大學)
致力于建設當代書法評價體系
浙江大學基地聯合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和杭州市濱江區,以浙江大學的學術引領結合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的媒介傳播優勢和杭州市濱江區的文創產業優勢共同開展基地建設,堅持導向、弘揚主流,組織開展“當代書法評價體系建設”課題研究,舉辦“現象·觀念·方法——當代書法批評論壇” ,出版《中國當代書法篆刻評論·第一卷》,積極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等各種傳播渠道和平臺,大力加強研究成果、工作動態等的宣傳,為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特別是書法評論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信息支撐和人才支撐。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中國戲曲學院)
促進戲曲藝術健康發展
中國戲曲學院基地承辦“張火丁現象”專題研討會,眾多文藝評論家、戲劇表演藝術家及多家媒體與會,剖析張火丁現象,探索戲曲振興之路。編纂《中國戲曲評論(2015) 》,匯總中國戲曲藝術在2015年度的發展狀況,綜述年度創作情況,分析藝術熱點,以及劇作、導演、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理論與批評等各個方面,全方位把握戲曲藝術的發展趨向,為國家的戲曲政策提供參考。舉辦戲曲評論高級研修班,發現和培養優秀戲曲評論人才,優化戲曲傳承發展環境,促進當代戲曲健康發展。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上海戲劇學院)
繁榮發展當代戲劇評論
上海戲劇學院基地組織開展“跨文化制作與中國電影暨海外傳播研究”大型學術研討會、《吳王金戈越王劍》大型學術研討會、大型話劇《中華士兵》研討會、“臺灣電影:歷史、產業與美學”學術研討會、大型戲劇《李清照》學術研討會、“青年文藝評論家培養問題”研討會等,策劃舉辦“第一屆全國文藝評論(戲劇類)高級研修班” ,發現和培養優秀青年戲劇評論人才,促進當代戲劇評論的良性健康發展。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國家行政學院)
把脈中國文化產業
國家行政學院基地確立了以文藝體制機制改革研究以及藝術文化產業評論為特色,組建了一支包括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在內的多領域的學術力量,深入開展“市場經濟對藝術生產的影響研究——以我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分析為例”課題研究,深入調研我國藝術產業發展和推廣,為國家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北京電影學院)
搭建電影理論評論平臺
北京電影學院基地組織開展“中外電影理論評論” ,對俄羅斯影視批評的組織、源流與現狀,日本動畫電影時評,電影精神分析理論體系與批評實踐研究以及中外電影聲音創意批評等開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研究。展開并推動“中國電影學派”相關研究工作,對影視重大理論和批評問題展開集中攻關,致力于擴展其在影視評論領域的專業公信力,構筑電影評論的高端學術平臺,發揮“文藝智庫”功能,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影視批評話語。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開拓文藝評論國際視野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基地發揮外語優勢,圍繞國家文藝政策和文藝事業實踐的重要問題,著力在我國文藝評論對外交流與國際傳播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的理論探索,編寫“國內外文藝動態報告” ,努力提供跨區域、跨國界、跨文化、跨學科的動態信息和研究成果。舉辦“歐洲文化的前世今生”“跨語際對話:文藝評論家國際論壇”等學術研討會,邀集活躍我國著名文藝家和海外學者,開展多邊交互對話的學術研討,對當代中國文藝評論的困境、挑戰和機遇,形成具有深廣視野和鮮明時代感的新認識。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武漢大學)
嘗試構建中國文論話語體系
武漢大學基地依托美學、文學、藝術學諸學科領域的科研力量,關注當代文藝評論現狀,組織召開“當代文藝評論現狀與湖北文藝繁榮發展”學術研討會,籌辦湖北文藝評論專刊《長江文藝評論》,聚焦創作、研究問題、凸顯批評、引領風尚。組織開展“當代文藝名家示范效應研究”課題研究,探索當代文化建設新路徑。圍繞“文論失語”現象,切入前沿問題,嘗試重建中國文論話語。
中國文藝評論(暨南大學基地)
建構南方文藝評論話語
暨南大學基地注重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互動和互補,注重傳統文藝與新興文藝的融合互動,以建立一種融合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的專家視野,有效指導研究基地的多功能運作目標。堅持“立足南方,面向全國” ,舉辦多種研討會,關注現實、進入現場,搭建南方文藝評論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心系僑情、促進認同,推動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文藝互動交流,建構南方文藝評論話語,發揮文藝智庫的決策服務功能。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西北大學)
弘揚現實主義文藝傳統
西北大學基地承辦以“文化自信:中華美學與當代表達”為主題的第一屆中國文藝長安論壇,匯聚近百余名文藝理論評論家,圍繞“文化自信與世界眼光”“現實主義與中國傳統” “中華美學與當代呈現” “網絡文藝與時代審美”等主題,從哲學、歷史、美學、藝術學、文藝理論以及文學、戲劇、影視、美術、音樂、舞蹈、書法等多個學科作了深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探討。組織開展“現實主義文藝譜系分類研究與‘一帶一路’語境下中國文藝形象的建構問題”課題研究,出版《柳青研究論集》《路遙研究論集》 ,舉辦“賈平凹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賈平凹與中國當代文學研討會” “當代秦腔藝術繁榮發展暨李小峰從藝40年研討會” “紀念柳青誕辰一百周年暨柳青與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臨沂大學)
傳承繁榮紅色文藝
臨沂大學基地以沂蒙精神等紅色文化為理論基礎、精神動力和優勢資源,開展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研究,依托學校沂蒙文化研究院、文學院、傳媒學院、音樂學院等單位,集合數百位在文藝評論領域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形成優勢互補的研究團隊和專業方向,以戲曲音樂評論和研究、網絡文藝評論和研究為重點,組織開展“國家藝術基金‘戲曲音樂理論與評論’人才培養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網絡文藝發展研究》 、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京劇器樂曲牌研究” “全國網絡文藝創作與評論人才培養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傳統戲劇類保護規劃范例) ”“柳琴戲‘自由性’藝術特征研究”和“京劇器樂曲牌吸取與變革創新探論”等科研項目,并取得一批成果。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大理大學)
助推少數民族文藝創作和評論
大理大學基地結合所處地區的邊疆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舉辦“蒼洱閱讀——作家與讀者見面會”等活動,扎根邊疆、立足邊疆、研究邊疆,引導文藝創作、堅持正確方向、探索文藝規律、推介優秀作品、提高鑒賞水平、批評不良傾向,助推少數民族文藝創作和評論,努力成為邊疆民族地區重要文化陣地。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遼寧省文聯)
探索新媒體文藝評論規律
遼寧省文聯基地密切關注、積極參與當下的藝術批評實踐,及時發現、總結、前瞻藝術批評現場存在的問題與發展趨向,組織開展“媒介融合與文藝評論發展趨向”研討會,開設“新媒體與文藝批評”專欄,出版《管錐天地別樣寬——網絡文藝微評論的實踐探索與理論思考》,不斷鞏固、拓展文藝評論平臺,多層次、全方位展示“基地”文藝批評成果,促進遼寧文藝理論評論界的人才建設。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內蒙古自治區文聯)
凝聚邊疆少數民族文藝評論人才
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基地致力于民族文藝專題研究,創辦“新思路·新絲路:民族文藝論壇” ,邀請6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民族文藝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文化意義、全球化語境下少數民族文藝創作的問題與出路、民族藝術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生態文明視野下的民族文藝、民族文藝理論建設與文藝批評,以及“草原畫派”概念的界定與運用、草原音樂與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資源在民族電影中的有效轉化、民族電影在“一帶一路”戰略視野中的發展空間及傳播等議題展開研討;完成出版包括音樂、藝術理論、美術、舞蹈、電影、戲劇、電視藝術在內的《草原藝術研究書·當代草原藝術年譜》 7卷,切實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評論繁榮發展。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江西省文聯)
著力重大主題文藝創作評論
江西省文聯在江西贛州組織開展“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暨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研討會” ,組織數十位文藝家和文藝評論家,對多年來長征題材相關文藝作品的豐富成果進行探討,圍繞重大主題創作及作品的思想高度、藝術成就、市場表現等方面進行認真研討和分析,并通過專題報道、專版圖文以及結集出版等多種方式,對成果作了廣泛宣傳,形成較大影響。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浙江省文聯)
為青年評論家發聲建平臺
浙江省文聯基地突出青年文藝評論骨干培養這一工作特色,承辦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自2015年以來連續舉辦兩屆,聯系團結青年文藝評論家80余人,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青年文藝評論家發聲平臺。同時,在浙江主要高校創建大學生文藝評論社團,不定期為高校評論社送去由文藝評論家、一線創作者的講座,開闊評論社成員的視野,同時為評論社提供觀摩與實踐機會,讓學校所學的知識能與社會進行有效接軌,把工作搭載到文藝評論人才成長全鏈條。
中國文藝評論基地(蘇州市文聯)
突出文藝評論地域特色
蘇州市文聯基地堅持服務大局,多方位開展文藝評論活動,承辦第二屆全國文藝評論骨干研討班,編輯出版《蘇州文藝評論》專輯,有針對性地對重點文藝作家作品進行研討和推介,促進文藝理論研究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