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武漢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11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在江城武漢徐徐拉下帷幕,“年度新銳影人推介盛典”在武漢劇院舉行。閉幕式上,23位“年度新銳影人”和2部“評委會特別關注”影片由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向業界隆重推介。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武漢市網信辦主任兼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長清代表主辦方致辭,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夏潮,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康健民,武漢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潘漢生,知名導演江平、張一白、胡雪樺,著名編劇劉恒、著名演員許還山、顏丙燕、馬躍、溫玉娟、閻青妤、徐筠、譚卓等業界知名影人為新銳影人頒發了金鳳雛杯。
鋼琴家段軼柯演奏激情澎湃的《黃河頌》拉開了推介盛典的大幕。經緯和張峰共同主持,歌唱家郁鈞劍、馬飛,歌手霍尊在盛典上為觀眾獻上了精彩的表演,分別演唱了《我的家鄉江城美》《今夜無人入眠》《卷珠簾》等歌曲。而年度新銳影人名單也依次揭曉,具體名單如下:
年度新銳編劇 楊慶《火鍋英雄》
湯韻筑、樓一安《失控謊言》
年度新銳導演 王學博《清水里的刀子》
曾國祥《七月與安生》
年度新銳攝影師 廖敬堯《失控謊言》
劉又年《歡·愛》
年度新銳美術師 賢瑞清《師父》
呂松野、張大磊《八月》
年度新銳錄音師 黃錚《七月與安生》
龍筱竹、張金巖《師父》
年度新銳剪輯師 高鳴晟、王瀞巧《再見女兒》
李楠一《火鍋英雄》
年度新銳男演員 應岱臻《歡·愛》
陳家樂《幸運是我》
年度新銳女演員 孫怡《歡·愛》
孫伊涵《我心雀躍》
年度新銳制片人 王學博、王子劍《清水里的刀子》
胡璇《火鍋英雄》
評委會特別關注 《路邊野餐》《呼吸正常》
本屆年度新銳影人推選委員會由導演馮小剛擔任主席,其他8位委員是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導演江平,著名導演張楊,著名編劇劉恒,著名攝影指導、導演穆德遠,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院長、著名演員、導演張輝,著名錄音指導王丹戎,著名剪輯指導劉淼淼,著名美術指導易振洲。這些年度新銳影人是從包括《師父》《火鍋英雄》《清水里的刀子》《長江圖》《路邊野餐》《喊·山》《黑處有什么》《七月與安生》等20部入圍影片中產生。推介盛典上,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首都影金會秘書長趙錫成、華人匯和科技園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明共同啟動了“青年導演武漢圓夢計劃”。
本屆論壇于11月22日開幕,影像展共展映海內外青年導演優秀作品35部。本屆選片評委陣容強大,由資深電影監制王紅衛,高校學者張同道、李洋、樊啟鵬、劉忠波,影評人桃桃林林、Magasa、吳覺人、譚政、鄭陽組成。入圍影像展的影片在武漢中南劇場和艾米影院進行了為期4天的展映,《皮繩上的魂》導演張楊、《長江圖》導演楊超、《只要我長大》導演陳潔瑤、《盛先生的花兒》導演朱員成等19部影片的主創在映后與觀眾進行了交流,數千余位觀眾分享了這次的電影盛宴。
本屆論壇成功舉辦了系列主題峰會及圓桌會,兩岸三地百余名電影人參與了此次盛會,這是一次精英間頭腦風暴、智慧聚合的盛會。“當代視覺藝術高峰會”邀請各視覺藝術領域的杰出人物,傳達各藝術領域創作者最前沿的思考,并激發各領域間融合與合作的可能。著名視效指導、《封神傳奇》導演許安認為,中國電影的視覺水準已趨于世界水準同步。中國文化里面蘊藏著很多極富想象力的題材,如果整個行業的技術有所提升,就會有更多機會拍攝有精神價值的題材,讓全世界的觀眾一起感動。資深攝影指導、導演穆德遠指出,攝影師是影像的作者,畫面的光線與靈動、對演員的理解,都由攝影師主導完成。中國內地故事漫畫奠基人和開拓者姚非拉認為,漫畫本身就有一種電影的屬性,有用圖像和影像敘事的天然屬性,因此,漫畫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影像創作文本是必然的。著名書畫家李壽昆指出,中國電影要發展,一定要擁有中國電影藝術自身的語言和價值,講述中國人的故事。中央美術學院攝影系教授、藝術家王川則認為,想觀照現實、對抗現實的話,攝影是一個非常有效有力的手段。
本屆論壇在往屆基礎上有許多新的拓展,并恢復了青年電影的投融資平臺:更名為“新青年制造”,著力為青年導演和青年制片人搭建創意和動力聚合的平臺。《萬物生長》《后會無期》《尋龍訣》《火鍋英雄》《聽風者》《赤壁》《投名狀》等50多部知名影片制作人,和影像展入圍導演進行了項目的洽談與對接,就青年影人的作品如何面對市場和發行進行了深度交流。
“青年電影的融資渠道與市場選擇”主題峰會,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主持。幾位主講嘉賓針對青年電影人在電影融資、渠道拓展、影片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也為青年電影人的發展出謀劃策。DMG印紀娛樂傳媒集團高級副總裁陳彬認為“好萊塢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我們要學習的是方法和理念,電影與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國家地位密不可分,中國經濟騰飛之后,給中國電影人創造了最好的時代,讓青年電影人有足夠的信心講自己的故事,拍出自己的電影”。CCTV-6電影頻道電影創作部主任唐科認為,“題材、講述的故事、人物傳達的情感和價值觀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是電影頻道選擇項目最為重要的標準”。腦力工作室有限公司總裁田啟文語重心長地提醒青年電影人在為影片融資之前,“最重要的是先把故事說好,這樣才有合作的基礎”。合一影業有限公司總裁劉開珞則認為“電影是作者與觀眾進行溝通的過程,也許你的故事講得不是很好,但你的表達方式自成一體,這時候找到對的合作伙伴就至關重要”。法國電影聯盟前主席馬克·畢棟則介紹了法國在扶持民族電影方面的一些經驗。
“互聯網時代的武漢影視產業發展”圓桌會,由北京電影學院劉軍教授主持,知名學者賈磊磊、周星、汪海粟,資深電影人唐科、劉一君、齊為民、余述平、李修文、吳葉奭就武漢影視產業的發展路徑和前景展開了深度探討。賈磊磊認為“互聯網時代,我們對電影的判斷和理解發生了改變,它甚至改變了我們對電影的認知”。周星指出,“我們應該利用互聯網來適應新一代年輕人,充分發揮武漢地區大學生等青年人才和武漢本身的地域特色,做好武漢當地的電影產業”。唐科建議可以利用“辦項目、辦企業、辦學、辦基地等路徑,來撬動武漢當地的整個電影產業。”劉一君認為武漢能開發“光谷”非常了不起,我們應該以這種魄力和思路打造一個武漢的“影谷”。
“年度青年導演峰會”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總經理、導演江平擔任嘉賓主持。6位導演圍繞各自的新作分享了其創作經驗。《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導演張一白認為類型化不代表對導演意識和個人風格的抹殺,拍愛情片其實包含了他的美學追求,拍電影要拍有善意的電影。《蘭陵王》《上海王》導演胡雪樺則分享了他對跨文化語境的影視作品創作的認知和經驗。《長江圖》導演楊超認為,類型片、藝術片、文藝片三者應各司其職,找到對應目標觀眾,形成良好互動;藝術電影應探索電影的表達邊界,提供新的題材、方法與表達形式。導演楊慶談到地域性對《火鍋英雄》的影響,認為拍電影是尋找自我的身份認同。《幸運是我》導演羅耀輝認為內地市場面對不同類型的電影,應該培養觀眾接收多樣化電影的觀影習慣,這樣市場會有更大活力。《只要我長大》導演陳潔瑤結合自身從影經歷,分享了有關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視覺表達。
第11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由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武漢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