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會作代會要開了——六位博士有話說
——第11期《博覽群書》背后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兩年后的2016年11月,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即將在北京隆重召開。當中國文藝走到這個歷史節點,有六位北京大學的文學博士深感責任,撰寫了“六博士寄語文代會與作代會”系列文藝評論,傳送給光明日報《博覽群書》編輯部,刊發于《博覽群書》雜志2016年第11期。其文字表達和文后情懷,耐人尋味。
六博士未聽到的對話——北大教授張頤武與《博覽群書》主編董山峰——
這是《博覽群書》為“六博士寄語文代會與作代會”專欄安排的編者按——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16年11月,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即將在北京隆重舉行。這兩年,中國文藝的面貌有了不少改觀,新作品、新探索、新氣象不斷涌現,令人鼓舞,中國文藝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的關注和認可。但問題和矛盾依然不少。這些問題其來有自,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因而也就更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在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召開前,我們特邀六位博士(生)撰寫文章,他們對文藝界存在的諸多問題的揭示、分析和研究,有些雖不一定十分準確或正確,但其觀察值得重視和思考,而文藝界為何給六位博士留下如此印象更值得重視和思考。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六位博士的文藝批評也是這樣一面鏡子,讓我們借助這樣或那樣的多面鏡子,審視把脈中國文藝,從而推動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奔涌而出。
與此編者按意圖相關,在六博士動筆撰寫給文代會和作代會的寄語之前,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博覽群書》主編董山峰和北大教授張頤武有過這樣的對話:
董: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即將召開,從上屆文代會和作代會到現在,已有五年;從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到現在已有兩年;開完這屆文代會和作代會后,文學藝術界再度如此大規模共商中國文化大計又需要五年——我們應該為此做點什么。
張:是的,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中國文藝界必有所思考,擔當文藝評論職責的人們必有所思考,都覺得應當說點什么。因為大家都能意識到,不僅專業人士希望就文藝有所表達,關心文藝的社會大眾也希望就文藝有所表達。所以,到了該有所表達的時候了。
董:關于文藝,大家想說的話很多。但能否引發大家對文藝的進一步關注和更深刻思考至關重要,因為關注是支持的前提,思考是發展的前奏,我們的目的是推動這個時代的文藝表現更好,走得更好。因此,誰來說話,說什么話,很重要。比如,我們可否找幾位優秀的博士,他們既在文藝評論一線瞭望觀察,又有相對扎實的專業素養。
張:特別是他們正在充滿創造力的年齡段,擁有激情,擁有責任,擁有敏銳,擁有鋒芒。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撰寫一組文藝評論,可以為人們思考當下文藝提供素材或靶子,即使觀察難免粗淺,表達難免疏漏,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我推薦這六位博士:
徐剛,北京大學中文系2007級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出版有《想像城市的方法》《后革命時代的焦慮》《影像的蹤跡》等著作,是一位有激情、有活力、有影響的青年評論家。
徐勇,北京大學中文系2008級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幾年發表百余篇頗有影響的文藝評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化研究領域產生影響。
金濤,北京大學中文系2013級博士生,從事當代文學、青春文學及文化等方面研究。其論文《科幻作品中的反思主題》和《嚴實精神:中國精神的深層力量》等著作受到學界肯定。
薛靜,北京大學中文系2014級博士生,從事大眾文藝、網絡文學與新媒體等方向的研究,其學術視野和研究能力頗受好評。
李亞祺,北京大學中文系2014級博士生,19歲至今已出版《李白》等多部長篇小說,就新時期文學敘事、大眾文化等發表多篇論文和大量文化評論,其思辨性頗受好評。
徐芳依,北京大學中文系2015級博士生,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電影制作碩士,北京大學影視編導學士。從事當代電影與文學、大眾文化與傳媒、文化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已編劇、導演多部網劇、電影等,兼有理論和實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