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增長、依憲治國、創新、評價指數、智慧養老、馬克思主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偉:加快改革落地是打開經濟增長新空間的關鍵】
李偉撰文表示,近兩年實踐表明,在傳統產能過剩、新供給能力不足的背景下,通過凱恩斯式擴張需求穩增長的刺激方式,政策空間正在變小,政策邊際效應也呈現遞減態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和地方都推出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力度的改革方案,經濟體制改革在破除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轉變政府職能等方面逐步展開。初步統計,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經濟體制改革事項啟動比例已經超過95%。加快改革落地,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是打開經濟增長新空間的關鍵。
摘編自《學習時報》
【吳斌:依憲治國須讓憲法“動”起來】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吳斌指出,法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憲法也不例外。這就要求必須按照四中全會要求,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堅持“三個統一”,做到“四個善于”,使各級黨的組織和領導干部,對憲法和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能碰,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促使全體人民都成為憲法法律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牛弩韜:以制度創新激發創新活力】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牛弩韜指出,制度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政府要在搭平臺、出政策、優環境、建制度上作為。大力推行簡政放權,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涉企收費清單、公共服務清單、中介服務清單,構建起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政策保障體系。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特別是注重引進一流的創新團隊,讓更多創新之火盡快形成燎原之勢。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探索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采取“基地+基金”、“產業+基金”模式,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的精準對接,把政府的資源、市場的機制和社會的資金有效嫁接,讓更多創新之花早結豐碩成果。
摘編自《安徽日報》
【高奇琦:構建中國自己的評價指數體系正當其時】
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高奇琦指出,目前,中國的指數構建工作剛剛起步,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探索。一、在一些核心領域的指數研發上首先取得突破。如,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召開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在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的背景下,如何推動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并對各國參與狀況進行評估,就具有新的價值。二、注重客觀數據的采集。客觀采集的數據盡管也存在數據真實性的問題,但會相對真實一些。因此,中國在構建自己的指數體系時,也應注重相對客觀的數據采集。三、構建完整的理論框架。在進行指數研發過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對數據的堆積和排列,而是構建完整的理論框架,即通過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讓采集到的數據指向要評估的對象。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佳鞠、李龍:知識技能的提升是智慧養老更堅實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翟振武陳佳鞠、李龍指出,在未來的老齡社會,新一代的老年人能夠更加充分地接納新興事物、更加積極地運用現代技術,應當因時制宜地推出智慧養老舉措。可以預見,通過物聯、互聯以及智能等信息技術集成,融入“互聯網+”理念,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能力將會得到延展,居家生活質量也會得到改善。同時,智慧養老還能夠推出多元化的服務模式、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訂制,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特別是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老年人口知識技能的提升,必然能夠為智慧養老提供更堅實的實施基礎。
摘編自《北京日報》
【歐陽英:學習馬克思主義應在掌握科學方法上下功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英認為,學習應該在掌握科學方法上下功夫。改進學風,要原原本本地學,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黨的重要文獻文件,全面深入領會精神實質,掌握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要融會貫通地學,從歷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內、理論與實踐的關聯中思考比較,既弄清基本觀點,又弄清其產生的時代背景,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要帶著問題學,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直面問題,切實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難點問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嚴峻問題,使各方面工作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