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鄉賢文化、數字經濟、特色小鎮建設、民間投資、沿海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長立、白現軍:發揮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引導作用】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導張長立,中國礦業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博士生、江蘇師范大學講師白現軍指出,鄉賢群體以親切熟悉的語言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在鄉村社會傳播現代知識,從而在現代法律和契約精神與傳統價值和倫理之間尋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地方政府要倡導和鼓勵有條件的村莊建立農村鄉賢理事。深入推進鄉賢信息庫建設,加強鄉賢聯絡走訪工作,注重發揮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優秀農民工、企業家等在塑造新鄉賢文化中的引領作用。積極搭建鄉賢參事會、鄉賢調解工作室等多種平臺,深入探索建立開放參與的鄉村治理機制。鼓勵鄉賢參事會協同推進村規民約建設,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公共項目和公益事業建設工作,促進社會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和公序良俗的有效形成。
摘編自《新華日報》
【李國杰: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縮小數字鴻溝】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表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取得驕人成績,但使數字經濟惠及大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我國信息技術主要應用在電子商務和社交等生活類產品上。今后應更加重視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生產領域,推動提高生產效率,對產業升級和節能環保作出更大貢獻。此外,我國信息技術應用還不平衡,盡管城鄉和地區的數字鴻溝呈縮小趨勢,但差距仍十分明顯。不同行業應用信息技術程度的差別也很大,企業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投入偏少,特別是對軟件和服務的投入比例很低,人才和技能缺乏??s小數字鴻溝,提高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需付出巨大努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何白鷗:打造富有文化氣質的特色小鎮】
河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何白鷗認為,從目前國內一些地區優秀特色小鎮的建設實踐看,很多特色小鎮的建設還難以脫離“資本搭臺、文化唱戲”的套路,一些小鎮因為缺少文化內涵和發展后勁出現“千鎮一面”的問題。因此,建設特色小鎮要避免“一哄而上和盲目造鎮”,要真正從本地的歷史出發,挖掘小鎮的文化內涵,提煉真正體現小鎮獨特風貌和特點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氣質的特色小鎮。必須加快文化與相關產業跨界融合。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發展模式,推動特色小鎮“文化+產業”“文化+旅游”“文化+生態”“文化+社區”等新的發展實踐,讓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轉化成項目、轉化成產業、轉化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摘編自《河南日報》
【董積生:民間投資政策存在“落地難”的現實困境】
中國建設銀行戰略規劃部董積生認為,基于委托—代理運作機制的不同,相比國有經濟,民間投資對政策預期及走向更為敏感和關注。近年來,許多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存在“落地難”的現實困境等,也影響到民間投資行為。比較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調整雖然更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在現實經濟運行中,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狀況下,民間投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二是在轉型發展、改革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市場主體利益訴求加強,民間投資亦是如此,需要有對產權安全性、保障性的制度安排。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李會霞:推動沿海經濟發展需要做強沿海產業】
李會霞表示,推動沿海經濟發展,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做大做強沿海產業,特別是臨港產業。一是積極推進臨港重化工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全力推動裝備制造業高端化、鋼鐵產業精品化、化工產業鏈條化發展;二是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現代物流、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健康養老及金融服務、科技服務、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服務業發展;三是大力發展海洋特色產業,不斷完善海洋產業體系,壯大海洋產業規模,加快海洋產業崛起,全面推動沿海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構筑沿海經濟發展新支撐。
摘編自《河北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偉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