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發展、兒童教育、央企管理、審美培育、檢察官業績評價體系建設、特色產品權益保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馬曉河、杜飛輪:振興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馬曉河、杜飛輪表示,明年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仍需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應緊緊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進一步化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通過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等,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點。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從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突出問題著手,補軟短板、硬短板和制度短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水平。
摘編自《學習時報》
【邱學青、高妙:給予兒童更多自由和活動的權利】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邱學青、高妙認為,自主的游戲方式受兒童喜愛,有利于推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首先,自由、自發、自主的游戲性活動,其寬松、自由的心理氛圍給兒童傳遞著開心和愉悅的信號;給予兒童自主選擇、自由表達以及被接納、被許可的感覺。兒童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催促、沒有壓力、沒有指責、沒有批評,可以敞開心扉擁抱自由,更能激發兒童參與活動的動機,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要給予兒童更多自由和活動的權利。雖然兒童在游戲過程中的狀態是自由的,但自由絕不是毫無目的的隨心所欲。兒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經驗,在組織井然有序的自由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紀律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訓練,使之植根于兒童心靈深處并逐漸養成習慣。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葉巖:增強海外經營風險意識,助推央企“走出去”】
中央組織部干部五局葉巖指出,中央企業在實施“走出去”過程中,一是需要找準定位,發揮好優勢。要更加注重提高“走出去”的質量,推動以資本輸出、投資帶動為主向以中國制造、中國標準、中國技術和人力資本的全方位“走出去”轉變,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二是要控制好風險,實現科學決策。中央企業“走出去”會面臨不同的社會制度、經濟文化和法律環境,如何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是其需直面的嚴峻挑戰。中央企業要增強海外經營風險意識,構建與國際化經營相適應的管理架構,妥善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政局變化風險、投資回報風險、利匯率風險、社會風險,確保海外投資的安全。
摘編自《學習時報》
【張弓、張玉能:加強審美教育須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張弓、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張玉能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必須大力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首先,突出“和合之美”,以“中和”“中庸”為美。中,即適中,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意。其次,“美善相樂”強調美與善融合、美與善相得益彰,指明善是美的內涵和基礎。孔子的“里仁為美”,孟子的“充實之謂美”等,實質上都是明確規定了“美的善之本”。再次,“天人合一”首先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辯證統一的關系。 “天人合一”是一種人類主體與一切世界客體的“大和諧”。這種觀念與西方“天人相分”“主客二分”的文化和美學觀念大相徑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現代精神來詮釋“和合之美”“美善相樂”“天人合一”的中華美學精神,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藝作品來培養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摘編自《人民日報》
【何柏松:以信息化完善檢察官業績評價體系】
何柏松表示,建立完善檢察官業績評價體系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在方法選擇上,不能抱殘守缺,要開拓視野,從過去的思維定式中跳出來,引入管理學工具,并根據檢察工作要求進行改造,不能生搬硬套。二是要實現數據的可記錄和可提取。評價不是靜止的,需要通過一個周期連續的累積觀察,不論設置多少個考察維度,關鍵在于每個維度日常數據的采集。目前,“大數據”的思維和應用還是薄弱環節。以統一業務應用軟件為例,很多數據還不能落實到每個檢察官個人,有些業務條線還沒有相應模塊,以上載和填報為基礎的系統,對很多案件辦理過程中的瑕疵和差錯無法體現等。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化和人工手段,實現檢察官履職軌跡的全面數據記錄,這是實現客觀評價的前提。
摘編自《檢察日報》
【萬世華:實施地理標志保護,打造地方特產品牌】
武漢市政協常委、市民進專職副主委萬世華指出,地方特產實施地理標志保護是國際通行做法,對于促進地方特產的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及國際化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積極申報地方特產地理標志保護,通過行業協會對地方特產進行認證,認證之前對市場進行整頓,形成強制性產品標準和規范,政府與協會之間形成協作關系,確保地理標志保護落實到位。其次,促進地方特產生產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型。在保證地方特產品質特性的基礎上,不斷整合特產資源,做強做大地方特色產品,打造原產地品牌,促進生產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實現地方特產的產業化和市場化。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 趙偉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