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動能、保持經濟活力、研學旅行、社會史研究、文化市場管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祁凡驊:用“穩”的策略防范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與發展戰略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祁凡驊認為,當前,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危機的爆發對我國的經濟工作是有力的警醒,防范金融風險是我國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穩定是既防通脹,又止通縮的核心之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是降低資本外流欲望與速度的合理選擇。去杠桿,防風險,爭取股、債、匯的穩定將是金融管理的主要工作和目標。
摘編自光明網
【懷進鵬: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大企業創新創業平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懷進鵬指出,大企業擁有成熟的技術、領先的管理經驗、多元化的人才、豐富的營銷渠道、雄厚的資本力量,在推進創新創業中具有引領作用,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大企業創新創業平臺是技術支撐、要素匯聚、能力交流和資源整合的平臺,是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沃土。應組織實施制造企業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工程和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支撐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創新創業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聯合創新創業新局面。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立軍:加強產權保護,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浙江省委黨校教授王立軍表示,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就要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有效發揮工商業聯合會、行業協會商會在保護非公有制經濟和民營企業產權、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建立對涉及產權糾紛的中小企業維權援助機制。并切實抓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各項工作,落實和健全“個轉企、小升規”后續扶持政策,引導小微企業健全組織結構和改進管理;健全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引導機制,引導上規模民營企業加強制度創新、管理創新。
摘編自《浙江日報》
【楊國安、田強:社會史研究要置身于中國語境之中】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楊國安、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田強認為,中國的社會史研究要從社會史學科特點出發,堅持大眾歷史取向和整體史視野的研究理念,在吸收借鑒西方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整理民間文獻與社會史史料,并回到歷史現場,將史料置于其產生的社會環境之中,遵循中國自身內在的歷史發展脈絡,探尋中國歷史獨特的發展路徑,并積極回應現實挑戰,為解決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提煉本學科的有效知識和本土理論。
摘編自《光明日報》
【熊丙奇:認識教育行政部門在研學旅行中的責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目前研學旅行已經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做兩件事,一是評估整體活動的安全,明確限制學校組織哪一類活動,而在允許的活動范圍內,給學校更大的自主權;二是審查學校的安全保障方案,并為學校組織研學活動,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建立教育部門、學校、家長三方簽約制度。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于歡、寧雙艷:以管理模式創新維護文化生產者權利】
于歡、寧雙艷認為,創新文化市場管理模式,必須有效維護文化生產單位和文化生產者的權利,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充實完善省、市、縣三級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和資源優勢,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推動文化領域跨部門、跨行業綜合執法;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和信用評價辦法,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引導市場主體守法誠信經營。
摘編自《河北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