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改革、居民收入、文化企業管理、環保產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媒體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旭:把握教育改革的綜合性特征】
周旭表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關于教育領域的改革,綜合是其最重要的特征。這個綜合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改革主體的綜合,應該調動學生、教師、家長、教育主管者和社會相關群體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教育改革;二是改革內容的綜合,應該針對教育多個層面、多個領域、多個環節中存在的帶有全局性或者具有關鍵意義的問題進行改革;三是改革手段的綜合,這些手段包括權責調整、制度重構、資源配給等。要做到這三個層面的綜合,必須堅持教育“一盤棋”,從全局出發,將改革主體、內容、手段等都統整起來,系統設計和實施教育改革。從近年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實際來看,教育系統內部的業務統籌較多,而真正掌管教育人財物等配置權的部門參與不夠,導致教育綜合改革難以深化。要突破這一瓶頸,要么賦予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更多的教育資源配置權,要么在政府層面加大統籌力度,切實改變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
摘編自《學習時報》
【張車偉:實現居民收入增長需遵循“對癥下藥”原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張車偉認為,實現全體居民收入增長需要準確把握不同群體收入增長面臨的主要矛盾和障礙,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和措施。比如,有些群體面臨的增收困境是技能不足問題,尤其是難以適應全球化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技能需求;有些群體自身屬于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但面臨體制機制約束,難以發揮其潛在的生產率;有些群體具備良好的創新潛力,但受制于市場經營環境不健全。對此,應遵循“對癥下藥”的原則,針對每個群體找準政策切入點。如,對技能人才關鍵要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關鍵要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職業化進程,對小微創業者關鍵要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對科研人員關鍵要實現工資性收入、項目激勵、成果轉化獎勵一體化激勵,對企業家關鍵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對基層干部隊伍關鍵要完善工資制度,對困難群體關鍵要提升人力資本。通過“量身定做”的政策措施,突破關鍵群體的增收瓶頸。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立波:構建適合文化企業發展的 “生態系統”】
中國海洋大學張立波指出,大數據使文化企業的整體運作走向協同化、生態化。在大數據推動下,文化企業的日常管理與商務決策日益依賴于社交媒體、網民群體、上下游合作方及競爭對手構成的“生態系統”。文化企業建構“生態系統”,既要重視互聯網平臺建設,又要努力形成各利益相關方的協同效應,尤其要同內容創造方、運營方建立可持續的利益分享機制。比如,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iProduct+iTunes”,就通過內容和平臺整合建構了一種“生態系統”。文化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從建構相互協作的“生態系統”出發來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充分體現共生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摘編自《人民日報》
【唐本紅、張馳:推進環保設施一體化運營】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保廳唐本紅、廣西北部灣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張馳表示,加快發展環保產業,需要推進環保設施的一體化運營。按照環保設施建設運營網絡化、一體化的要求,由各縣區政府按照有關規定,分別授予有資質的環保企業從事轄區內環保設施建設運營的特許經營權,逐步推廣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付環境治理費用。建立合理的投資補償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通過采用專業外包服務等方式,推進環保設施“投、建、管、運”一體化發展,提高管理專業性,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推動環保公用設施管理向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企業化運營模式轉變,實現環境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
摘編自《廣西日報》
【彭煥才:改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形式單一現狀】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商學院基地教授彭煥才認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改革,實現更多有效供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與形式至關重要。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充分利用優質環境、多樣化服務,吸引人們走進公共文化設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同時,要注重實現文化消費與文化惠民并舉,逐步形成基本型、發展型、享受型等文化消費梯次,較好地滿足群眾多層次、個性化文化需求。要逐步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使文化服務資源從上到下形成有效流動。充分發揮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技術新產品的作用,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要努力改變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形式單一狀況,探索變“配送服務”為“點菜服務”、變“坐等服務”為“上門服務”、變“陣地服務”為“流動服務”的新路子,著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摘編自《湖南日報》
【李紅:公信力是傳統媒體有別于自媒體的顯著優勢】
李紅指出,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中的優勢是顯著的。一是遏制謠言。自媒體傳播者不具備傳統媒體記者的職業素養,也沒有嚴格的職業規范和監管,因而,他們所傳播的信息有時真假難辨。謠言是自媒體發展過程中自身難以克服的頑疾。遏制自媒體謠言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傳統媒體的介入。傳統媒體通過及時、深入、扎實、專業的采訪和報道,還原事實真相,使謠言不攻自破。可見,在自媒體時代,依然要用好傳統媒體這個權威而且可靠的信源。二是擴大傳播。雖然自媒體發布信息更加便捷快速,但如果一條信息只是在自媒體上傳播,就很難引起太大的反響。只有借助公信力、影響力更大的傳統媒體,由傳統媒體跟進、深入報道之后,發端于自媒體上的信息才能達到廣泛擴散、廣受關注的傳播效應。同時,傳統媒體也可以從自媒體提供的信息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內容,為社會和大眾服務。例如微博求助,經傳統媒體報道后會很快變成一條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好新聞。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