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教育、文化自信、經濟、智庫、媒體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杜衛:儒家教育注重人格教育的內在性】
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教授 杜衛指出,傳統儒家對人格養成一直延續著重視從感性入手、注重情感體驗、實現教養內化的原則。所謂“潛移默化”“陶冶性情”“怡情養性”等,都是不脫離感性、不斷深化感性、持續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方法。這個原則和方法植根于一種信念,就是人格教育的內在性。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從“知”到“好”再到“樂”的層層遞進,恰恰是一個由外在性向內在性遞進的過程。對于道,只有“有所得”,也就是內化了,才會有“樂”,這是發自內心的。也就是說,要教化人,僅僅使人知道一些道理是不夠的,而是要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些道理,內化于心,并以聽聞和踐行這些道理為快樂,這才算是達到了目的。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羅宗毅:堅定中國文化自信要處理好文化的比較和選擇關系】
中央黨校教育長、培訓部主任羅宗毅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的優勢與缺陷,甚至同一個特點,在一定的范圍內是積極的,超過某一限度,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因素。中西方文化均源遠流長、氣象萬千,兩種文化都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的發展演化才成型。我們要在新的歷史坐標上亮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旗幟”、建立起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大廈”,一方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博大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吸納百家之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善于鑒別不同性質的文化,自覺抵制腐朽的思想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摘編自光明網
【楊宜勇:經濟新常態為中國帶來新機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所長、博導,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楊宜勇認為,經濟新常態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場挑戰,歸根結底是機遇大于挑戰。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經濟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是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然而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展望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相信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摘編自《寧波日報》
【馬冉:要建立國家標準的智庫評價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馬冉指出,目前國內已有多個研究中心發布了智庫研究報告。多元的智庫評價與排名,顯示出學術界已開始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評價體系予以關注。隨著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的迅猛發展以及智庫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走向成熟,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更加全面、客觀和公正的國家標準的智庫評價體系將成為必然。考察多個機構的智庫研究與評價指標體系,主要由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幾部分組成,其中權重最大的是體現智庫決策影響力的數據,其獲取也最為困難。以智庫機構和個人的國家功勛榮譽獎項為重要參考,就可以衡量其對國家決策咨詢貢獻大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王樹成:講好中國故事要主動面對和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質疑和關切】
人民日報社編委、海外版總編輯王樹成認為,國際社會關注中國,不僅是看好的一面,更多地是放大問題的一面。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講好中國故事要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既自豪地講成績,又直面問題,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從容地講不足、坦誠地講矛盾、客觀地講問題。同時應認識到,我們希望天下太平,希望有穩定的周邊環境,但有些事情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總有一些人、一些國家要找各種機會、以各種借口挑起事端,對中國進行質疑、責難。我們要增強警覺性、敏銳性,加強預判研判,提前做好預案,及時引導、主動引導、有效引導,“澄清謬誤、明辨是非”,努力增信釋疑,在國際上放大正面聲音、擠壓負面輿論空間。
摘編自《人民日報》
(光明網記者 張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