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村環境、校園欺凌、文化認同、法律、環保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衡霞:農村環境治理要界定執法部門權力】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衡霞認為,治理農村環境需要合理界定各部門職權,加強執法相關部門的配合與協調。合理界定農村環境監察執法部門的權力,對于權力重疊、職能交叉的情形要進行規范和協調,防止政出多門、問責無門的現象;對于大肆攬權卻不作為的部門,要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對其進行監管。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和協作,建立內部聯動機制,通過開展有效的指導、規范合作程序,確保監察執法的有效性。各部門之間要互相監管制約,使相關部門的環境監察執法積極主動、落實有效、執行到位。
摘編自《光明日報》
【卞廣春:根治校園欺凌需要多方合力】
卞廣春指出,根治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需要政府、司法機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僅僅由學校形成應對校園暴力應急處置預案,設計上恐怕很難周全,實施中難免沒有漏洞。即可能因為應急處置預案的不科學、不完善帶來處置失當,使校園暴力在早期、事中、事后等環節上做不到位或起不到預期效果。如果政府、司法機關等多個部門共同干預和幫助,為校園暴力處置預案形成一個范本,可以避免不正確應急處置預案帶來的不利后果,也可以為其他學校健全校園暴力處置預案帶個好頭,起到示范、借鑒作用。
摘編自《陜西日報》
?【張可讓: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
新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可讓認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認同是最基本、最根本的認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認同,共有的精神家園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和底蘊。各民族無論大小都有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文化認同的問題解決了,就能夠強化民族心理、增強民族情感,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所以說,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最深層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中最重要的“軟實力”。沒有對中華文化普遍而廣泛的認同,就談不上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摘編自《新疆日報》
【朱濤:反不正當競爭法要適應競爭形態的發展變化】
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朱濤指出,市場主體之間富有效率的競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如果法律對競爭主體的權利行使沒有劃定嚴格邊界,就無法克服權利濫用對實現競爭價值的阻礙。如何通過法律規定平衡競爭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對任何國家而言,都是需要在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攻堅期和經濟轉型期,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競爭形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會影響司法實踐,也會使競爭主體的行為預期發生改變。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應在深入評估歷史經驗的同時,以競爭形態的發展變化為切入點,在遵循經濟社會基本價值理念的前提下,結合司法實踐,對市場經濟發展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力爭在競爭制度上有所創新。
摘編自《人民日報》
【梁明易、楊婧、任思靖:第三方環保考核減輕基層負擔、增加靈活性】
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梁明易、楊婧和任思靖認為,在環保考核過程中,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在減輕基層負擔的同時,增強了考核實施靈活性。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地利用社會力量。在此背景下,第三方環保考核機制的實施既實現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服務模式,減輕了基層政府負擔,還在考核方法和考核體系等方面實現了靈活轉變、系統改進的特點。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張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