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樂 潘加軍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繼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把綠色發展確立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進一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何以可能又如何實現的重大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再次強調,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謀求更佳質量效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的創新理念,是黨中央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發展長遠大計提出的戰略抉擇。探究綠色發展的現實挑戰及其實踐要旨,對開辟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的共贏路徑意義深遠。
找準“病癥”,補齊短板
隨著新《環境保護法》《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密集頒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審議批準,綠色發展迎來加速推進的歷史契機及政策紅利: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經濟綠色轉型進展順利;三大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區域環境質量總體向好;民眾高度關切環保事業,社會治理格局初具雛形。但毋庸諱言的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綠色發展理念的價值旨趣仍存在較大差距,亟須正視問題挑戰、補齊環保短板。
一方面是資本邏輯的生態悖論。雖說在推進綠色發展的制度設計中,培育環境污染治理市場主體、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的政策導向愈發清晰,但環境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決定了政府職責的不可或缺。資本市場運用價格、信貸等經濟杠桿固然能優化環境資源的配置,可生態財富流失亦同資本拜物教盛行有著密切關聯,利潤掛帥的技術理性、區域發展的環境分異和物欲至上的消費觀念便是其突出表征。因此,揭示資本拓殖的生態限度是應對資本邏輯生態悖論的前提。
另一方面是生態建設的制度性障礙。這主要包括制度供給落后、長效機制缺失和技術支撐不足等方面。在綠色發展融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架構和全方位社會轉型實踐時,優化政績考核制度、劃清央地事權范圍、創新市場激勵辦法以及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有助于消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群眾渴求良好環境與優質生態產品稀缺等矛盾。對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予以科學布局和有序開發,是提升綠色發展整體效能的關鍵。
有的放矢,實現綠色發展
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樹立綠色發展的地方樣本和宜居典范,彰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土特色、制度自信與后發優勢,須從制度頂層設計、生態文化培育和協同治理創新三個層面全面推進,促成相關環境政策法規的貫徹落實。
制度構建是踐履綠色發展的強力保障,涵蓋從決策監管、審計督查到考評問責的系統工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關鍵,查補制度漏洞、加強制度銜接和提升制度實效需堅持正義原則,守牢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然而,各項生態制度因權責歸屬、法理依據和適用領域的差異并非天然自洽,如何在推行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責任追究機制等過程中真實反映資源市場供求、自然環境價值與區際代際公平,妥善處理經濟正義、生態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張力平衡,事關綠色發展的包容性與永續性。
文化培育是推進綠色發展理念達成共識和行動自覺的內生動力,涉及生產行為、消費習慣、政績觀念乃至生活態度的根本轉變。實現綠水青山的關鍵在于弘揚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與人本精神的生態文化,將山水林湖田視為生命共同體。故此,厚植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加快生態文化載體建設,能有效糾正生態主義“去人化”和資本邏輯“無視人”的錯誤傾向,增強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同度和執行力。文化宣傳和制度規約相輔相成,將為踐履綠色發展提供思想引領及行動遵循,使每個人都成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監督者。
健全生態治理體系是綠色發展理念走向實際的核心任務,包括治理對象、治理主體、治理政策與治理目標。無論是治理對象的精準覆蓋、主體權責的分工聯動,還是政策工具的組合配套、目標規劃的統籌評估,都應樹立協同共治的整體思維。從協同治理視域探尋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的治理結構,突破“九龍治水”和治理架構碎片化的瓶頸制約,如開展跨省域跨流域污染防控協商機制創新;建立區域協同、信息共享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等均有助于將綠色發展引向深入。
共享福利,提升人民獲得感
綠色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引領,不單是關注經濟的轉型升級(增殖自然資產),也不僅為了自然的繁衍生息(創造綠色財富),更應著眼于民眾生活質量的持續改善(共享生態福利),實現生態盈余與民生福祉的和諧統一。探索建立科學民主、可感可知的綠色發展量化評估和指標考核體系,增加經濟社會發展中生態指標的權重,制定既體現各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又與公眾切身感受相匹配的綜合性、差別化考評機制,才能讓全體人民在生態文明的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當然,一個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還需將綠色發展同其他四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形成合力,探索五大發展理念的整體關聯和協同路徑。進言之,積極實施“生態+”發展戰略,用新思維謀劃生態與產業、民生、科技的融合發展,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綠色發展的著力方向。
我們相信,通過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的構建、中國綠色發展的貫徹落實,不僅能夠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美麗中國夢,亦能為保障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和示范引領。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綠色發展理念在江蘇的實踐機制研究”(16MLC0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