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韓 俊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剛剛發布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必須準確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主攻方向和根本途徑,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快實現農業向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轉變,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堅持新發展理念,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思路
長期以來,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增加產量是農業政策的重心所在。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糧食連年高位增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登上新臺階,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人們不僅要求吃得飽,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從農業供給體系看,市場需求旺盛、適銷對路的高品質農產品,國內生產供給不足,或者供應成本高,許多國內需求漂洋過了海,中高端農產品進口顯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貨品種,雖然國內生產供應充足,但賣不上價,甚至積壓滯銷。農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農業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高級化需求。順應國內食品消費結構升級趨勢,迫切需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和農業生態服務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壓減低端供給,增加中高端供給,促進農產品供給品種和質量更加契合消費需要,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
農業是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過去,為解決農產品總量不足的矛盾,我們拼資源拼環境,化肥農藥等猛往里投,邊際產能過度開發,水、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農業資源環境的弦一直繃得很緊,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令人擔憂。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把該退的堅決退下來,把超載的果斷減下來,把該治理的切實治理到位,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人多地少、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我國勞動密集型小規模農業曾長期具有成本低的比較優勢。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農業低成本優勢明顯削弱,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全面“倒掛”,農產品進口急劇增加,出現部分農產品“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現象,農業基礎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愈加凸顯。在農業面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必須從農業供給側發力,促進農業節本增效,鞏固我國農業傳統比較優勢,培育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促進農業對外貿易增長與國內農業競爭力提升相統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是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當前,農產品價格水平上漲乏力,外出農民工凈增數量和工資水平出現增速“雙降”的趨勢,支撐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逐漸衰減。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形勢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靠不斷提高收儲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難以為繼。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逐年減少、勞動力供求格局變化以后,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傳統方式的可用空間已顯著收窄。大力推進農民奔小康,必須千方百計拓展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潛力、培育增收新動能。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結構升級、方式轉變、動力轉換”的緊要“關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緩解農業資源環境壓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迫切需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塑造中國農業未來的關鍵之舉。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創新發展思路,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