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系列評論①
找準經濟新方位 培育就業新動能
“十三五”時期就業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勞動者的就業積極性,以促進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不斷增長。這就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摸準經濟發展的新方位、新動能來帶動就業,也要保護促進就業的傳統動能,以創造多樣化需求帶動就業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這意味著,從2016年到2020年的5年間,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要在1000萬人以上,超過“十二五”時期制定的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的目標任務。
在經濟下行、結構調整深入推進的雙重壓力下,“十三五”期間,中央繼續將就業目標加碼。既顯示了國家對民生的重視,也顯示了國家通過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能力的自信。
自信何在?這是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的判斷。近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增大、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商事制度改革、簡政放權等改革所帶來的紅利持續釋放,為促進就業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孕育了巨大發展潛力,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進一步拓展了就業增長空間。此外,“雙創”蓬勃發展,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催生了更多新的就業增長點。日趨完善的就業政策措施職業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不斷加強和健全,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進一步增強。這些都將為保持“十三五”時期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就業形勢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同樣不能忽視。從全球看,國際經濟環境依然復雜多變,波及國內經濟運行和結構調整特征及趨勢明顯;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促進就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春節過后多地出現的“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現象,凸顯了當前勞動者素質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十三五”時期就業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勞動者的就業積極性,以促進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不斷增長。這就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摸準經濟發展的新方位、新動能來帶動就業,也要保護促進就業的傳統動能,以創造多樣化需求帶動就業。
在新形勢下,就業工作中高校畢業生、去產能轉崗職工等重點群體需要引起注意。《規劃》針對不同就業群體做出部署,例如,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技能就業專項行動;組織實施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等重大專項培訓計劃;強調保護勞動者權益、工資收入合理增長等舉措。這既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也有助于勞動者增強適應就業形勢變化能力,從而持續推進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