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立龍
一段時間以來,地熱能是否屬于可再生能源的問題,還在很多人頭腦中畫著問號。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印發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明確“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
業界看來,2014年2月,國家能源局在雄縣召開的全國首次地熱能利用工作會議,使地熱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而今,首部地熱能專項規劃的出臺,更讓產業發展明確了方針指引。
規劃明確,加快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均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進入國家規劃的地熱能利用方式主要有三項,分別為淺層地熱能供暖或制冷(通常所說的水源熱泵、地源熱泵)、水熱型地熱能供暖或制冷(即雄縣采用的方式)以及地熱能發電。規劃認為,前二者的技術已基本成熟。
就河北而言,地熱能利用已有很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截至2015年,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為2800萬平方米,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已達2600萬平方米。
上述規劃中要求,到“十三五”末,河北還要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7000萬平方米,新增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1.1億平方米。這組數據中,前者占全國增量的近1/10,后者則超過1/4。此外,河北還要完成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10兆瓦。
業界人士看來,國家規劃之所以對河北賦予重任,是從河北發展實際出發的。河北面臨著壓減燃煤消費、大氣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發展地熱能,給河北提供了一條新的能源路徑。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隨著越來越多有條件的農村開始嘗試地熱供暖,有關人士也在期待地熱供暖替代燃煤的政策支持能夠早日出臺。據了解,用天然氣、電力替代燃煤取暖的補貼政策已出,業界希望性價比更優的地熱供暖,能在更加精準的政策扶持之下,溫暖更多農村居民。
當然,由于地熱能自身屬于礦產資源的特性,也使得這一領域的合理開發為各方所關注。
輿論關注的焦點中,一方面希望能夠治理無序開采,保護地熱資源;另一方面,希望主管部門簡政放權,提高審批效率,讓那些具備資源條件的地方加速推進地熱能勘探,讓那些制定了開發規劃的區域也能加速發展。
按照規劃部署,河北要重點推進保定、石家莊、廊坊、衡水、滄州、張家口等地的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十三五”期間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1.1億平方米。為了這樣的發展目標,期待有關部門能盡快完善機制體制,為地熱開發打開政策通道。(董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