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成
平泉縣臥龍鎮都頭道溝村貧困戶金顯龍一分錢沒投,靠在中潤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區領養的兩個菌棚,去年純賺5萬多元;黃土梁子鎮梁后村貧困戶王云民,因為經營風險全由合作社承擔,大膽種植食用菌一舉脫貧;榆樹林子鎮貧困戶于光遠在家門口扶貧園區找到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
零成本投入、零成本經營、零距離就業,平泉縣在多年實踐基礎上,探索推行“三零”產業扶貧模式,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到了實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闖出了一條新路。
平泉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燕山—太行山特困連片地區縣,至2016年,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村84個,貧困人員5.8萬人。“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難在精準、成在精準。必須提高產業扶貧的精準度,進而提升脫貧的效率和效果,才能把脫貧夢想變成現實。”平泉縣委書記董正國說。
想求變,靠觀念。該縣發揮產業優勢,以政銀企戶保、一戶一棚、兩區同建、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五駕馬車”為載體,創新了“三零”精準扶貧模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今,全縣貧困人口銳減,2016年有41個貧困村、2.6萬人實現脫貧,貧困戶增收4萬元以上。
科學把脈,精準選取產業不動搖
在平泉,有這么幾句話時常掛在群眾嘴邊:“小蘑菇賺大錢”說的是食用菌;“一棚在手,二十年無憂”指的是設施黃瓜;“金山銀山不如花果山”講的是蘋果和板栗。
就食用菌產業而言,平泉30年來堅持不懈,持續用力,以接力賽方式,一張藍圖繪到底。到2016年底,全縣食用菌標準化基地面積6萬畝,產量和產值分別達到52萬噸、54億元,同時輻射帶動周邊20多個市、縣,先后榮獲了“中國食用菌之鄉”“中國特色產業集群50強”“中國滑子菇之鄉”等稱號。
設施菜年產量120萬噸、產值36億元,有蔬菜專業鄉鎮5個、專業村70個,產品銷往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還暢銷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
山杏、蘋果等產業近幾年也有了飛速發展。林果種植面積100萬畝,年產量20萬噸,其中山杏種植面積65萬畝,產值2億元,被譽為“中國山杏之鄉”。
為此,平泉確定了“一主兩輔”“遠近結合”產業精準扶貧戰略(即以食用菌為主,設施菜、林果產業為輔,近抓食用菌、設施菜等生產周期短見效快的產業,遠抓生態產業兼顧的林果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培育互促、經濟發展與脫貧攻堅雙贏。
政府搭建平臺,貧困戶“零成本”投入不是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展沒有資本,產業富民就是一句空話。
平泉建立政府+銀行+龍頭企業+貧困戶+保險“五位一體”合作平臺,將原設在農工委的設施農業小額貸款擔保中心、扶貧開發辦的農戶貸平臺、供銷合作社的政銀企戶保平臺統一整合成立縣級金融綜合服務中心,形成“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提高了資金使用精準度和效益。
金顯龍幾年前因為罹患腦溢血留下后遺癥,不能外出打工,還得供兒子上大學,成了村里的特困戶。如今,依靠“政銀企戶保”融資平臺入股食用菌園區,認種兩個菌棚,一年就實現了脫貧。他就是“零成本”投入產業扶貧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說起“零成本”投入,貧困戶們人人說好。南五十家子鎮后甸子村的李保元、茅蘭溝鄉五家村王金寶、榆樹林子鎮貧困戶李成等都是受益者。
平泉“零成本”扶持政策,“套餐”“禮包”層出不窮。引導企業(合作社)先行建設農業園區和設施大棚,實行“普惠+特惠”政策疊加扶持。普惠,就是產業園區在建檔立卡貧困村新建連片開發集約經營100畝以上,園區入駐貧困戶20戶以上,扶貧部門按照每戶6000元標準扶持入園的貧困農戶;特惠,就是縣財政按照每戶6000元標準,再給予上述園區基礎設施補貼。
“僅2016年這一年,平泉就建設‘三零’模式扶貧產業園區40個,直接吸納貧困戶2000戶,戶均年增收4萬元以上。2017年,全縣計劃投入3億元,建設‘三零’模式扶貧產業園區50個,再吸納貧困戶3000戶,實現穩定脫貧。”縣長曹佐金介紹說。
企業園區唱戲,貧困戶“零風險”經營不再焦慮
發展特色產業不僅存在技術風險,而且還有市場風險。對技術,貧困戶心存顧慮,瞻前顧后;對市場,又缺乏長遠眼光,聽風就是雨。
為了打消貧困戶顧慮,平泉將企業、園區與貧困戶結成利益聯結體,產業園區負責產前投資、產中技術和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貧困戶只負責無風險的生產管理環節。“在生產環節,菌種、菌棒技術含量較高,風險較大,由我們采取工廠化、標準化生產。然后,將成熟的菌棒交給貧困戶管理出菇。對于產品銷售,全部由我們負責,貧困戶沒必要顧慮銷路。”平泉縣綠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文秀說。
就是因為有這樣成熟的聯結機制,黃土梁子鎮采取食用菌合作社領建扶貧園區,通過對園區建設進行支持、對貧困戶給予扶貧補貼等形式,建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加盟園區+貧困戶”的經營合作體。
“兩區同建”融合,貧困戶“零距離”就業不是難題
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決不能讓一個村民掉隊,要把產業建在群眾家門口。為了讓貧困戶能夠就近就業,平泉通過政策傾斜、項目支持、資金幫扶等手段,大力推動美麗鄉村社區與現代農業園區“兩區同建”。
“一進桲欏樹溝,一天三頓喝稀粥。”這句順口溜是昔日桲欏樹溝群眾窮困日子最真實的寫照。2012年,平泉統籌推進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以金杖子村為中心,整合周邊毛家溝、郭杖子、王家溝、馬杖子、郝杖子等村,成立了桲欏樹社區。按照社區集中、適宜居住、方便就業、改善生活的發展目標,將美麗鄉村社區建設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到2016年底,全村建起高標準觀光采摘園3000畝和高效設施農業產業園5000畝,實現了50%的農戶到企業上崗就業,30%農戶從事食用菌等設施農業,20%的農戶從事商貿流通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到2萬元。
桲欏樹社區作為推進“兩區同建”過程中,第一個“吃螃蟹”的社區,成了全市的樣板,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文明村”。目前,該縣共建設“兩區同建”小區15個,配套建設產業園區30個,安排貧困戶搬遷750戶2860人,實現就業2100人。(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