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肖貴新
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義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堅持綠色發展,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早在2000年,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長時就前瞻性地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后來,他又多次親自關心和指導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福建省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任。2016年6月,又批準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福建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先行先試,10多年來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中初步探索了一條體現福建特點的生產、生活、生態共贏的綠色發展道路。“十二五”期間,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森林覆蓋率達65.95%,穩居全國首位,成為水、空氣、生態全優的省份?!扒逍赂=ā背蔀槁劽谶兊慕鹱终信啤?/p>
一是打造“綠色布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福建省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性以及對區域生態安全的影響,對不同區域實施分區分類管控,建立生態保護紅線配套管控制度。制定開發建設項目負面清單,實行國內最嚴格的項目準入機制,環境保護設施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不搞先建設后環保。持續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從2000年起連續11年,福建省將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火焰山”,如今變成了綠滿山、果飄香的“花果山”。在全國率先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及立法工作,解決生態用地保護邊界不統一、缺乏有效管控、建設項目侵占生態用地等問題。堅持海陸統籌,充分發揮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海岸線長度位居全國第二的比較優勢,加快發展藍色產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推進藍色海灣整治,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力度。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的綠色發展格局,堅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加快促進城市群、產業群和港口群的聯動發展。深入實施宜居環境行動計劃和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人居環境的改善。
二是樹立“綠色導向”。創新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2014年起,率先取消對34個限制開發區域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改為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唯GDP的政績考核辦法在福建省正式成為歷史。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常務副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構建由黨委政府齊抓共管、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的“大生態”工作機制和工作格局。創新黨政領導干部“一崗雙責”和“黨政同責”機制,由黨政“一把手”共同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共同立下環保“軍令狀”。創新探索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在全國率先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率先在全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創新,1998年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村的永安市洪田村在沒有“紅頭文件”的情況下,村民們自發嘗試“均山、均林、均權”的集體林權改革,有效地調動了廣大農民耕山育林、護林的積極性。2003年福建省就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九龍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試點,2016年又進一步推動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福建省還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補償機制。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加強對生態環境尤其是工農業生產生活中的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常態化、精準化的監管,著力構建“重點突出、監督有力、服務常態”的大監管格局。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強化公檢法與環保部門的聯動和協作,用制度紅線守住綠色底線。
三是加快“綠色轉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目前諸多環境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福建省強化資源環境倒逼機制,按照集約節能、低碳的生態環保標準,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對一些企業和項目堅決予以關停并轉,騰出環境容量,激發傳統產業活力。健全節能減排降碳的約束機制。落實節能目標責任,積極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激發節能技術設備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重點區域、重點園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降耗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大力改造存量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做優增量上。加快布局一批優質的重大產業項目,發展壯大一批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產業新增長點。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突破,進一步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著力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依托森林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特色林業、設施林業和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帶動農家樂、森林旅游和鄉村民俗旅游發展。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扎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發展中小型科技企業,使其成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骨干力量。
四是增進“綠色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適應人民群眾的新期盼,福建省堅持把水、大氣、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突出問題作為環境治理的重點。新世紀之初,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從那時起,福建持續抓好餐桌污染治理,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控、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創建食品安全示范省。率先出臺了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強化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對水流域的環境治理。開展“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建設“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生態河道。實施比國家更嚴格的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和落后產能的淘汰標準,實施差別化的排污費征收政策,推進排污權的有償使用和交易。深入推進“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工程建設。推行新建筑嚴格落實強制性節能標準和綠色建筑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近年來福建省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八閩大地呈現出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民更富的生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