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崢嶸
為什么消費者容易被商家操縱和欺騙?不,不,這里說的不是勞煩110和“3·15”的那種欺騙,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和消費者的非理性導致的市場機制失靈。
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的核心信條就是:自由市場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指揮著每一個追求個人利益的人去實現最大的公共利益,但有時候這只“看不見的手”會成為悄悄絆倒消費者的“看不見的腳”。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一書是兩位經濟學大家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的聯袂之作,它將經濟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研究市場經濟中的缺陷。消費者并不會總是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只要我們身上存在可以被人利用的弱點,能夠給欺騙者帶來超級利潤,就一定會有人利用這一弱點。
有一個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聯合做的實驗更能說明人性的弱點:一群猴子學會了和人類自由交易,結果猴子最喜歡的是糖漿水果卷,沉迷于此,導致營養不良。人類心中也有這么一只猴子,會做出很多對自己不利的選擇。如果沒有良好的管制,很明顯,市場會充滿各種滿足不良嗜好的產品。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只想得到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營銷人員和廣告商就利用消費者的潛意識操縱他們。
為什么人類很容易被欺?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類喜歡隨大流,不喜歡挑戰權威,喜歡從一而終,討厭得而復失,有厭惡損失傾向。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商家要你辦積分卡、會員卡。實際上為了換到積分禮物,你需要花費更多的錢。再比如銷售員會充分利用人們的損失厭惡傾向,安排不同的消費者同時看房,人一多,房東馬上坐地起價,給買房人一種“不馬上買就會被別人買走的”的緊迫感,從而匆忙作出決定,貴個幾十萬也不在乎了,房子破舊也無所謂了。
除了人性的弱點,欺騙者還可以使用障眼法,讓顧客以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最典型的就是金融領域,我們購買了某個金融產品,但是你的錢就像扣在魔術師罐子底下的硬幣,神不知鬼不覺被挪走了。
在經濟行為中,欺騙是不可避免的。人們往往在某種故事情境下思考問題,營銷就是把顧客引入一個新的故事。可以說最好的營銷人員都是心理學家和編劇。例如橙汁就是商人創造出來的。20世紀初的美國一般人都是切開吃橙子,榨汁機發明出來以后,商家承諾只要付16美分郵資,就可以免費得到一個榨汁機。通過一個一個營銷故事,橙汁逐漸成了人們飲食的重要部分。100年后的電商依然是這樣釣到一個又一個消費者。
當然,有了大數據的支持,“釣魚”可以更加精準。當你瀏覽網頁的時候,你的喜歡已經被悄悄記錄下來。市場會不斷制造充滿誘惑力的東西讓你花錢,每一個櫥窗、貨架都是大量市場實驗的最優方案。很常見的例子,你知道為何雞蛋牛奶被放到超市的深處?因為這是人們最普遍的購買需求,你不得不穿過一排又一排貨架,不知不覺買了很多計劃外的東西。記得收銀臺旁邊放著什么嗎?糖果、口香糖、避孕套、雜志,當你等待結賬的時候會不由自主拿起一件商品。自由市場給我們創造了更多需求,抵制消費誘惑需要驚人的自制力。在中國,商家甚至制造一個又一個節日:雙十一、雙十二來鼓動你購物。剁手黨日益壯大,錢包日益萎縮。
怎么才能不上當?一種當然是加強監管,再就是市場本身會出現平衡,例如有人沉迷社交網絡,就有人發明新的軟件來反沉迷,如果你每天浸泡在社交媒體上超過一定時間,你的電腦就會給你來一次電擊。三是很老土的辦法,該書用了一整章研究如何避免陷入財務窘境,不要過度透支,要按照預算購物,例如把收入分成三份:一份基本消費,一份額外消費,一份存起來。這不就是中國人所說“量入為出”,不要“卯吃寅糧”嘛?經濟學說來說去不只是一個數字的科學,更是人性、人心的學問。(李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