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海
第五年走進人民大會堂時,易家祥沒有了最初的緊張,取而代之的是從容和自信。今年兩會,這位33歲的全國人大代表把關注點聚焦在創新創業上。
從本科到博士,9年的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生涯中,易家祥有一半時間在實驗室度過。畢業時,很多同學選擇出國,易家祥卻回到家鄉的一家大型化工企業,只為實現“實業報國”的夢想。入職后,他從一線工人做起,跟著車間的師傅學習最基礎的技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易家祥以“一線工人”的身份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如今,這個曾經的“博士工人”已經成為四川宜賓某大型國企分公司的總經理。
易家祥還記得,在校期間,老師和同學每天在實驗室里沒日沒夜地研究課題,可到最后,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成了一篇篇論文,被收入數據庫,影響因子成了衡量成果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讓已經進入企業的易家祥感到惋惜,他清楚,那些沉入數據庫的論文,有很多都可以解決企業正在面臨的技術難題。可由于學界和業界缺少有效的溝通機制,很多時候,雙方都只能各自站在玻璃墻的一邊,明明看得清楚,卻難以觸及對方。
這個問題也早就得到政府的關注。2013年,時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曾指出,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
“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經常看到高校和地方有共建,主持各種對接活動,但效果并不好。”易家祥見過很多相關的報道,也參加過類似的活動,“究其原因,還是機制上不順暢。”
在他看來,國內高校雖設立了不少專門負責科研成果轉化的部門,但這些機構里的工作人員很難稱得上專業。
易家祥在去年經歷了一場“很鬧心、也很遺憾”的談判。國內某著名高校的實驗室試制成功了一種新工藝的纖維。易家祥找到實驗室跟研究人員談合作的時候,卻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我們愿意花上千萬元的價格購買,但對方不同意。”
“國內科研機構都想做‘一錘子買賣’,科技成果賣完就沒有后續了。”在易家祥眼里,這是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原因,“企業后續缺少技術支持,很難做。”
他隨后提到了美國的《拜杜法案》,這項法案鼓勵非營利性機構與企業界合作轉化這些科研成果,參與研究的人員也可以分享利益。2016年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也曾提到過這一法案,說像這樣的國際經驗還要好好研究。
去年那場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談判中,易家祥也曾提到“分享利益”的建議,但還是被對方拒絕。“我跑了差不多10趟,他們同意了分紅,但要3成。”易家祥苦笑著說,“在美國,這個分享比例一般只有3%~5%。 ”
易家祥負責集團孵化器的管理工作,而且身邊有很多創投行業的朋友,他說自己完全能夠體會到創業的火熱,但也看到了火熱背后潛在的不安因素。
對于鼓勵高校老師保留教職創業的做法,易家祥提出了更具體的政策設計。“商業和學術完全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在易家祥看來,這種聲音在政府鼓勵創業的背景下,顯得不那么主流。但他相信,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到北京“不是來匯報成績的,而是來履行職責的”。(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