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英鋒
我們對漢語既要有自信、有感情,也要有敬畏、有底線。以合理的方式消化使用外來語,不能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
“明天conference(會議)上,要對你那個report(報告)進行discuss(討論)……”如今,外語詞在自媒體上越來越常見,不少人覺得是種時尚,但有學者認為,這既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也不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見3月20日新華網)
不少人認為中外夾雜的表達方式有利于便捷、準確地表達,有利于與國際接軌,也非常“有范兒”,無傷大雅。如果向外來詞匯說“不”,顯得小家子氣。其實,一些人對于漢語隨意夾雜外語的質疑、擔憂是有道理的。
保持漢語的純潔性,并不是絕對排斥外來語,而是要摒棄不規范使用外語詞匯的方式。漢語從來就不是一個保守封閉的語系,幾千年來,漢語一直在不斷吸收、融合、升華,比如,坦克、沙發、葡萄、苜蓿、摩登、幽默等詞匯,都是舶來品,這些吸收是經過翻譯、轉化之后的吸收,使外來語成了漢字、融入漢語。
直接在漢語中夾雜外來語,會破壞漢語的嚴肅性和完整性。比如,按照部分網友的“與國際接軌”邏輯,表達中摻雜幾個英語詞匯,再摻雜幾個法語詞匯,又摻雜幾個德語、俄語或拉丁語詞匯,漢語顯然就成了不倫不類的“萬國語”,這種“時尚”人們未必接得住,反而使母語的根基受到侵蝕,其獨立性、純潔性和生命力受到威脅。
就世界范圍看,大多數有自己獨立語言的國家都有基本的底線——盡量不在母語中直接吸納與本國母語基本字符、形態完全不同的外來語。比如,號稱最開放、最包容的英語,盡管吸納了很多漢語因素,如算盤、麻將、豆腐、功夫、二胡、風水、秀才、餃子等,據說,漢語貢獻了5%到20%的英語詞匯,但英文中卻鮮見夾雜著漢字或漢字筆畫。
漢語博大精深,有著龐大的使用人群,也是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我們對漢語既要有自信、有感情,也要有敬畏、有底線。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漢語需要兼容并蓄、持續發展,但不能簡單生硬地“一鍋燉”。我們有義務保持漢語傳統底色,保持其基本的純潔性、規范性,以合理的方式消化使用外來語,不能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李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