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立新
在有著“江南第一祠”之稱的安徽績溪胡氏宗祠左廂里,懸有一口鑄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大鐵鐘。不知從何時起,當地人稱之為“錯字大鐵鐘”,并認為是績溪的一大奇觀。
這口大鐵鐘身上共鑄有108字銘文,鑄造時間標為“大明嘉靖甲子年仲秋月”,即農歷一五六四年八月,可知這口大鐘已有450余年的歷史了。然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鐘上“國泰民安”四個大字銘文。
當地人認為,“國泰民安”四字中有兩個錯字:“國”字下面少了一點,而“民”字戈鉤上面卻多了一點(應為戈鉤出頭)。導游是這樣解釋的:“國”字缺少的那一點移到“民”字上頭了,這是別有寓意的有意之錯。因為嘉靖皇帝任意揮霍,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故民間有歌謠說“嘉靖嘉靖,家家皆凈”。其錯字寓意為: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泰民安,國家就要少收一點稅,多給農民一點實惠。
看來“國泰民安”四字銘文意在暗諷嘉靖皇帝了。可是,恰恰就在胡氏宗祠的一方匾額上,提供了有力的反證。在胡氏宗祠正廳上首,懸有一方“宗祠”匾額,上款為“嘉靖丁未年”,下款為“光澤王書”。光澤王是嘉靖帝的叔父朱致榞,可見胡家與皇室關系非同一般。嘉靖丁未年為公元1547年,故此匾比大鐘鑄造早了17年,胡家承恩在前,斷無鑄鐘諷刺今上之理,更何況這是滅族之罪。
其實,大鐘上的“國”字和“民”字,在當時根本不是什么錯字。有心的朋友不妨試一下,這個不加點的“囯”字,用谷歌、搜狗等拼音輸入法便可以打出,因此錯字之說并不成立。本人在《風雨滄桑話“國”字》一文中,曾提到在太平天國的相關文獻中,凡“國”字均寫作“囯”。有人認為“囯”字是洪秀全所造,這口嘉靖大鐘就可證其為偽。其實“囯”為“國”的俗字,早在宋代便開始流行,在遼僧行均《龍龕手鑒》和明末張自烈《正字通》中均有收錄。
再看“民”字。在古代,“民”字的戈鉤多與上通。其實,這種寫法淵源有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民,眾萌也。從古文之象?!薄懊取保磐ā懊ィ╩éng)”,指人民、百姓。許慎雖然沒有見過甲骨文,但他認為“民”的小篆字形“從古文之象”,確是真知灼見。圖一是“民”的字形演變。
由“民”的字形演變可以看出,“民”字這種寫法源于甲骨文和金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臣宰》中考釋“民”字稱:“周代彝器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苋顺跻詳城魹槊駮r,乃盲其左目以為奴征也?!惫省懊瘛弊质且话彦F子刺進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它記錄了古代奴隸制社會的一段血淚史。在我國奴隸制社會,奴隸主用殘酷的手段把奴隸的一只眼刺瞎,強迫他們勞動,所以“民”的本義就是奴隸,后來引申為被統治者。雖然文字發展到小篆,已經看不到原來字義的形象了,但在篆、隸、楷、行、草諸體中,“民”字的戈鉤多與上通,依然承襲了文字的原初形體。如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所書的《大總統誓詞》,其中6個“民”字基本都出頭。(楊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