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應當高度警惕五種不良社會心態

2017-05-04 10:07 來源:重慶日報 
2017-05-04 10:07:25來源:重慶日報作者:責任編輯:秦超

  作者:浙江省委黨校 嚴國紅

  在新時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我國社會心態多元化特征比較明顯。雖然“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理性平和”是新時期我國社會心態的主旋律,但已經存在的不少不良社會心態仍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和警惕。

  群體怨恨心態。群體怨恨心態是反社會行為的心態反應。這種社會心態的最典型表現就是對社會主流現象強烈不滿,尤其對社會公共形象、政府行為、社會正面事物充滿不信任感。這種心態的基本行為表現就是:凡是政府倡導的、政府做的,我就反對;凡是絕大多數人接受的事物、社會的好人好事,我就質疑。

  這種不良社會心態將導致人們對社會階層的認知進一步固定化,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與社會之間的融合帶來嚴重阻礙。而且懷有這種不良心態的人常常將自己放置在所謂的“弱勢群體地位”,以一種受壓迫、受折磨的人群代表自居,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自己構建的社會階層之中,對社會持有“怨”“恨”的感情態度,運用反社會的視角去解讀和理解社會現實。可以說,這種群體怨恨心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常見的逆反心理,其本身并沒有確切的價值觀進行指導,但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這毫無疑問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沖擊。

  功利浮躁心態。功利浮躁心態是指帶著功利性目的,并企圖以走捷徑的方式做任何事情的心理傾向。這種心態在社會行為上的具體表現在于:做任何事情都要牟利,而且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比如為了獲得學術影響力,一些學者不愿意靜下心來做學問,而是進行學術造假;再比如一些干部為了獲得提拔,不是努力做出自己的政績,而是積極“跑官要官”等等。在這種社會心態之中,始終存在著“走捷徑”的心理因素,甚至為了達到“走捷徑”的目的而不顧社會法則,從而使人性扭曲。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社會心態會使社會形成倡導“快餐文化”和“快餐精神”的氛圍,讓部分民眾也難以“靜下來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規則也隨之變化,從而對社會發展帶來更加深遠的不利影響。

  這種浮躁功利心態導致了種種結果。比如“大師饑渴癥”現象,就是由于在明明沒有相應條件的情況下,一些部門、單位、地域、學科卻盲目提出所謂“大師”目標,寄希望于在短時間內擁有眾多“大師”,結果卻往往是無功而返,因而產生焦慮,患上“大師饑渴癥”。此外,功利浮躁心態還會導致拜金主義盛行,所謂“我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車上笑”的愛情觀,就是源于這種功利浮躁的社會心態。

  焦慮悲觀心態。當面對某種社會現實時,內心有種強烈改變的愿望,但因種種原因又無法改變時,焦慮就會產生。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處在一個社會結構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大量新事物新現象新觀念涌現,必然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各種影響,當期待與現實不一致時,就會令人處于一種矛盾糾結之中,進而導致社會個體內心壓抑。心中的壓抑一旦無法發泄,就變成了焦慮,從而讓人產生悲觀心態。從現實來看,這種焦慮悲觀的心態幾乎涉及到社會的所有主體,如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企業員工、社會服務人員、農民、青少年等等,也存在于東中西部各個地區。當然,社會各階層的焦慮悲觀心態的內容指向具有較大差異,但同一階層內部卻具有相似性。比如,公務員的焦慮悲觀心態的內容指向大多來源于與職務遷升和政績考核,教師焦慮悲觀心態的內容指向大多來源于職稱、編制考核等。焦慮悲觀不僅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會影響民眾獲得感和工作動力,為社會帶來消極影響。

  娛樂泛化心態。娛樂泛化心態是指將娛樂與現實生活的界線模糊,在不堅持正確是非觀念的前提下,把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當作娛樂內容的一種社會心態。當今中國正處于一個娛樂時代,從某種意義上,娛樂是緩解人們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但是娛樂泛化卻是社會過于庸俗化的表現,大量格調不高、庸俗有余的娛樂節目充斥于媒體,傳統神圣與世俗、理性與感性、精神與肉體之間的辯證張力消失不見,娛樂已經將娛樂本身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消解掉了,開始失去基本準則,一切都可以被娛樂化、嬉戲化。

  娛樂泛化心態正是在接受了“娛樂至死”理念的一種心態反應,比如將中國的英雄人物和事件變成娛樂笑料,“抗日神劇”的誕生,都把原本嚴肅的事情娛樂化了。人們渴望釋放壓抑可以理解,但若沒有任何是非準則,將一切社會現實都當作娛樂內容進行盲目性的“逗笑”,只會扭曲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過程,對尚沒有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青少年造成誤導。

  極端偏執心態。極端偏執心態,也稱為“一根筋”心態。這種心態的主要表現就是只從一個方面去思考問題。在這種心態的引導下,人們看到問題只看到一個方面,而且通常是不良的那個方面,基本不存在著“換位思考”的可能。在這種不良心態下,社會上一切正面的現象都會被解讀成負面的,比如,一旦遇到媒體報道好人好事,存在這種心態的人就會立刻認為那些所謂的好人好事其實是在“作秀”;看到別人捐錢捐物,就會認為別人是不義之財;看到國有企業改革就認為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是全盤接受私有化等等。非黑即白的是非觀,最大的危害在于將自己置于單一的社會視角之中,始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和視角去看問題,人為地為人與人的交往設置阻礙,從而使得自己與社會環境產生隔閡,甚至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

  從本質上看,這五種不良社會心態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個人主義,所呈現的價值觀就是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崇尚個性,要求彰顯個體價值。貫通于其中的價值傾向是個人價值高于集體價值、個人感覺高于社會認知、個人經濟利益高于集體利益。群體怨恨心態、功利浮躁心態、焦慮悲觀心態、娛樂泛化、極端偏激心態等不良社會心態與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我們應該旗幟鮮明地加以反對。

[責任編輯:秦超]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