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 周艷紅
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從勝利走向勝利。
文化自信凝聚自信靈魂,支撐自信體系。文化是血脈和靈魂,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價值準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文化融匯到道路、理論、制度之中,并與道路、理論和制度構成四位一體的有機整體,更好地發揮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支撐的作用,進而迸發出強大的發展合力。文化自信的提出,將自信的層次進一步提升,使文化自信在自信體系中真正發揮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凝聚自信的靈魂,彰顯自信的特色,支撐自信的體系。堅定文化自信,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內容更加完善,更加科學完整地成為全方位系統化的共同價值,成為培養自信、彰顯和激勵自信的巨大力量。由于有了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日益深入地成為全體中國人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精神支撐與力量源泉,是精神世界里的定盤星和壓艙石。
文化自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品質與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過時的自信,不是封閉的自信,不是吹牛的自信,也不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自信,是充滿定力的自信,是立足時代發展前沿的自信,是基于大量事實的自信,是富有鮮明特色與獨特品質的自信。在性質和本質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文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體現了最偉大主體的意愿與創造。在品質和內涵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高超智慧與深刻內涵,它將五千年悠久歷史蘊育起來的文化精華,置于歷史長河之中,經受大浪淘沙一般的考驗與錘煉,更顯厚重與精彩。在發展方式與發展形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是外力嵌入的自信。它具有深厚的根基,又注重與世界各民族文化廣泛交流,在交流中豐富提升。在發展目標與使命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靈魂載體與精神動力。
深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相結合,構建起更加完善的自信體系,增強文化自信在整個自信體系建設中的根與魂的凝聚作用和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要將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搭建出更加寬廣的文化自信空間,發揮文化自信在社會整體發展中的凝神聚氣、定魂安心的功能。具體說,一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堅定立場與鮮明性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主體因文化而生機勃勃,文化因人民主體而興旺繁榮;二要吸收融合世界文化的營養來滋養自身,增強世界層次上的時代性,增強時代層次上的世界性,在推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中,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三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因和源頭;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紅色文化充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血脈和品質,開闊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