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 汪克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豐富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豐富內涵。比如,在核心理念上,鮮明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戰略目標上,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總牽引,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步走”目標,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緊密呼應、高度契合;在創新體系上,既強調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核心地位,又強調協同推進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創新,系統構建國家創新體系。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全面實施,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組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謀劃啟動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實現巨大躍升,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逐漸形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進入新時代。
推動實現三個重大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的重要進展和成就主要體現在推動實現三個重大歷史性轉變上。
在科技創新水平方面,推動我國實現從跟蹤為主到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的歷史性轉變。近年來,我國科技進入迅猛發展期,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些重要領域躋身國際并跑行列,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知識產出國。從研究成果看,在基礎研究領域,量子信息、高溫超導、中微子振蕩、干細胞和基因編輯、納米催化等領域都取得大批世界領先的原創成果,化學、物理、材料、數學、地學等主流學科進入世界前列。在戰略高技術領域,空間科技、深海探測、超級計算、新一代高鐵、核能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等創新成就舉世矚目。在國際競爭最激烈的前沿方向如量子通信領域,我國科學家捷報頻傳,牢牢占領創新制高點,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技術全面保持領先地位。在人工智能領域,在高端人才、領軍企業、創業投資特別是大數據和應用落地等關鍵環節已顯現中美“雙雄”格局。從研發投入看,作為全球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2016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達15677億元,比2012年增長52.5%;科技人員總數超過8000萬人,全時研發人員380萬人年,約占全球總量的31%,居世界首位。從創新主體看,在國際公認的衡量基礎研究影響力的“自然指數”排行榜上,中國科學院連續5年綜合排名全球第一,多所中國大學躋身全球大學50強;一些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也迅速提升。這些都表明,我國科技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技創新能力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具備了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礎。
在創新戰略導向方面,推動我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實現從“面向、依靠、服務”到“融合、支撐、引領”的歷史性轉變。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應用瓶頸,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和新動能不斷成長,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0%左右提高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乳交融、互聯共進的創新型經濟新格局逐步形成。發展高技術產業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抓手。在很多高技術領域,科學、技術與產業交叉滲透融合。如人工智能領域,基礎理論、前沿技術、集成應用等創新鏈的不同環節已融為一體。《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十大重點領域也都強調技術突破與產業融通融合,全面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在這一創新戰略導向的支撐引領下,我國高技術產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戰略上升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1999年的6.23%提高到2016年的16.52%。集成電路制造、移動通信、新一代高鐵、新能源汽車、核電技術、“數控一代”等高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工程,有力帶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我國重要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為塑造引領型發展積蓄強大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