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劉占虎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的新使命,需要新的文化創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必要從當代中國文化生成的歷時性和空間性出發,探析新時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和實踐路徑。
當代中國文化生成的歷時性和空間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因而具有凝魂聚氣、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性活動中經過時代精神的萃取而沉淀并延傳下來的精神力量,因而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性。可以說,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歷時性和空間性的有機統一體。一種文化越是厚重并釋放著持久的影響力,那么它內在的“時空聚合”特征就越是顯著。理解當代中國文化及其生成邏輯,就有待于從其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維度予以把握。
從歷時性的角度看,文化是內置于“傳統”的基因密碼,是承載其歷史延續性的本質力量。“傳統”不是某種保守的、過去的“歷史”,也不是某種已經凝結成形的“實體”,而是作為“代代相傳的事物”,在歷史的矯枉過正中萃取出來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文化力量。文化作為“傳統”的內在結構,同樣具有歷史性、繼承性、穩定性、流動性、精神性、潛在性、現實性等特點。它屬于生成這一傳統的社會實踐,并通過連續性的實踐而延傳至今。
從空間性的角度看,文化是負載于“場域”的精神氣質,是賦予其內在規定性的本質力量。文化的邏輯主體是人,人的存在及其對象性活動是以既定的空間場域為前提的。當文化作為“傳統”的精神密碼延續時,往往是以人作為歷史的存在為基本依托,以人展開活動的物質場域為基本載體。文化由此成為表達既定空間場域之內在規定性的質性符號,以及處于既定空間場域中的人的時代屬性,并通過諸多場域間的能量變換而實現新的發展。
當代中國文化的生成具有顯著的歷時性和空間性的特征。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就是在世界東方這一空間場域,在綿延幾千年的歷史實踐中進行反復萃取的結果。文化作為跨時空的觀念力量,同樣會在跨時空的時代實踐中發揮作用,調試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確證著時代演進中的社會結構。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結構的傳統文化,是在百家爭鳴、獨崇儒術、兼收并蓄的過程中形成的,并對逐步確立大一統的專制政治體系發揮了凝魂固本的作用。正是由于它能契合時代的需要,而作為一種彌散性的觀念力量在空間上得以聚合,在時間上得以延續,雖經諸多歷史朝代的更替而未曾中斷,中華文明由此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
近代以降,積貧積弱的國運境地在西方列強的脅迫下打開閉關鎖國的大門,不得已而開啟了“外源或外誘現代化”的歷程。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通過師夷長技、師夷制度、師夷文化,旨在打破觀念上既有的禁錮力量,以新的理念建立新社會的改革方案。產生于東西方不同空間場域的文化,在“民族歷史”通向“世界歷史”的進程中演繹著交融共生的圖景。這其中包括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它作為更契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社會制度方案,以高位優勢的感召力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面貌,讓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歷史性變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令世界矚目的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拓展現代化建設路徑的“中國方案”中蘊含的“中國智慧”,超越著幾千年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其中生成并蘊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中的文化形態,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具有典型的時空結構特征。
整體研判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的新坐標
文化創新不是速效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樹立歷時性的發展思維。文化創新也不是另起爐灶,不能閉門造車,需要樹立空間性的聚合思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歷時性”的生成中,蘊含著多維空間場域的“共時性”特征,即“中西古今”高度融合的時代場域。這是研判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任何單向度的認知思維,都不利于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