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刻總結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中國道路的奮斗歷程和成功經驗,12月7日,“中國道路的本質內涵及其當代意義”全國高端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蘇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5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江海學刊》編輯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編輯部、《南開大學學報》編輯部的120余位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專家們如何通過觀點交鋒,為大家帶來一場學術盛宴?馬上帶你看——
· 學者發言·
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沙勇忠在致辭中說,此次研討會既是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學術獻禮,又是對“中國之治”的現代化探索,更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力舉措。蘭州大學在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使命的同時,始終把宣傳好、闡釋好、研究好中國道路作為自己的重大任務,已經成為西部地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的堅強陣地。他結合歷史、理論和實踐,強調堅持中國道路就要堅持中國理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文化、完善中國制度。
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韓慶祥在致辭中介紹了中央黨校成立專家工作室的初衷和工作室的發展情況。他強調指出,道路問題具有本源的意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對道路探尋的歷史,要用中國道路來解釋中國奇跡、用中國理論來闡釋中國道路、用中國道路來凝練中國方案、用中國話語來表達中國道路,要像解剖麻雀一樣通過學理分析來深入探討中國道路與中國奇跡、中國理論、中國方案、中國話語、中國治理的關系,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主任陳晉研究員以“中國道路的內涵和要義”為題闡述了中國道路的主題靈魂、歷史由來、表述過程、文化形態、形態構成、基本依據、前進方向等8個觀點。他指出,中國道路的主題靈魂就是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的形態構成包括實踐形態、理論形態、制度形態、文化形態;中國道路的基本依據,包含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中國道路的前進方向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步走戰略”。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吳曉明教授以“中國道路: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認為,中國道路在中國百年探索過程中的必然性有兩個最基本的規定,一是現代化,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化之所以成為必然性,是因為現代性在特定的階段具有絕對的權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演進過程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道路,中國道路的當代意義在于完成現代化任務的同時,開啟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郭湛教授做了題為“中國混合型經濟結構的潛能與優勢”的主旨發言。他認為,從本質上講,中國道路最基本的東西是生產力發展或者經濟發展的道路。我們不再采取單一僵化的經濟模式,而是采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型經濟結構。這種經濟結構的優越性已經被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混合型的經濟結構是我們所處歷史時代的必然要求,這是中國成功的經驗。
江蘇師范大學原校長、蘇州大學原正校級調研員任平教授以“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與唯物史觀的中國邏輯”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提出,中國道路在主線上回答的不光是中國問題,它也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它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式,開啟了唯物史觀的中國邏輯,因而開辟了“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新”就新在:一是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道路,解決了它的三大難題;二是超越了前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
吉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邴正教授在題為“多元文化社會結構與中國道路”的主旨發言中指出,中國社會結構的特殊性,從宏觀社會結構特點來看,主要表現在超大型社會結構、多民族社會結構、不協調的社會結構以及多層跨越的社會結構。中國文化多元復合性形成發展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炎黃、華夏、天下和中華。多元社會結構強調協調,這就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國文化。因此我們一定要從社會結構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出發,來探索屬于中國的道路。
武漢大學黨委原副書記駱郁廷教授以“中國道路:進程、實質和特色”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認為,中國道路的歷史進程經歷了“新中國”“新時期”和“新時代”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道路的實質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等各個方面。
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清華大學楊金海教授的主旨發言題目是“從世界潮流高度看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和制度優勢”。他強調,我們要從世界潮流的高度來看中國道路的本質特征和制度優勢,認為世界潮流可以分為現代化潮流和社會主義潮流兩種,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使我們能夠比資本主義制度擁有更廣泛的基礎和特色。我們的優勢體現在高效、穩定、核心、和平。在這樣的優勢下,中國力量將會對整個世界和整個人類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貢獻。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郭建寧以“中國道路與中國之治”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指出,中國道路的顯著特征是獨創性和綜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將獨創性表述為獨特的基本國情、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這決定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綜合性就是文明交流互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中國道路的本質意義,表現在中國道路是中國的現代化方式要給人類文明作出貢獻,要實現中國之崛起,中華之復興。
蘭州大學教育部高校思政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學儉教授在以“中國道路與社會動員”為題的主旨發言提出,中國道路是“人民”的道路,中國道路的主體是“人”,中國道路依靠的對象是“人民”。中國道路是從歷史中走出來的: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當前怎樣把國家的主流價值通過有效傳播使人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陳曙光教授發表了題為“世界走向和人類文明”的主旨發言。他提出,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才有了作為國際交往理性和文明規則的人類文明。西方主導構建的人類文明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也帶來了世界性的問題。世界大變局,人類文明迎來了重構的歷史契機。走進新時代,中國為人類文明的重構提供了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指引未來道路的總體性原則,是一種人類新文明。人類文明重構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新舊交替是必然的,新舊糾纏也是無法擺脫的。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李海青教授以“新時代使命型政黨的治理邏輯”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認為,想完成使命,治理能力就必須要提升。我們黨作為一個使命型政黨推進新的治理,以設立核心為前提,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從轉變作風入手,通過反腐敗發力,用制度做保障,以領導干部為關鍵,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增強執政本領為緊要,這是我們黨自身治理的一種邏輯思路。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新平教授在題為“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的主旨發言中指出,中國經過100多年的艱難斗爭,通過革命、建設、改革、復興,最終找到了一條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給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而又想獨立自主發展的國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道路,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宗禮教授以“中國道路的生成邏輯與理論意義”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提出,中國道路就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廣義的,而非狹義的。中國道路的內涵,首先就是要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其次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目標,第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第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機制,第五是社會主義法治的保障。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研究員在題為“從中國道路看‘老路’思維與‘邪路’思維的生成機制”的主旨發言中提出,討論中國道路,一定要注意它的兩個相對的潛在思維:封閉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幟的邪路。這兩種思維值得警惕!我們只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千萬不能是走向西方的邪路或過去封閉僵化的老路。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唐愛軍副教授以“把牢中國道路的解釋權和話語權”為題進行了主旨發言。他說,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重在掌握中國道路的話語權。并提出構建解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解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國家與社會互動的不同于西方公民社會的、關于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解釋權、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道路衡量標準的五個話語體系。
韓慶祥在大會總結中強調,15位專家的精彩發言呈現出了一場高水平的思想盛宴,大家圍繞“中國道路”同一個主題,聚焦“民族復興”同一目標,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自己的學術觀點。他說,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接連找到了“現代化”“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道路指引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道路的動力機制、平衡機制和治理機制創造出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既激發了社會活力,又使社會達到平衡、和諧、穩定,這條道路不僅對中國實現現代化有意義,對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最后,他代表主辦方對與會專家的學術奉獻、對蘭州大學為研討會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謝!
蔡文成主持開幕式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海學刊》編輯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編輯部、蘭州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一級教授韓慶祥,蘭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沙勇忠,蘭州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安俊堂出席會議。韓慶祥、沙勇忠致開幕辭。會議開幕式由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蔡文成教授主持,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新平、《江海學刊》副總編趙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編輯部主任蔣旭東分別主持主旨發言和大會總結。
張新平發言
趙濤發言
蔣旭東發言
合影留念
(文章來源:思想先聲? 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