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實體經濟下滑,以及債務率飆升的背景下,大量資金更是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不斷攀升的社會融資總量以及表外融資、債券融資的大幅增長,與持續下行的經濟增速和宏觀經濟產出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和背離,釋放出來的貨幣并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金融和虛擬經濟內自我循環,導致“金融空轉”之勢愈演愈烈,其中大量資金逐利房地產領域,因為房地產價格的持續攀升為資本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投資回報。
存量能不能盤活根本取決于實體。近年來,由于要素紅利的減少,勞動力、土地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中國“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中國實體經濟的利潤率越來越薄,這也是大量資本之所以沉淀于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和影子銀行體系的深層次原因。因此,“盤活存量”不能只動金融不動實體,須加快不良資產清理,淘汰落后產能,在市場機制的倒逼下,加快企業技術和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真正把“實業立國”上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只有實體經濟活了,金融資源錯配的局面才可能被扭轉,存量才可能真正被盤活。 【詳細】
盤活資金無非就是讓沉淀的資金流動,流向實實在在的既有商業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企業,從而提高資金整體使用效率。直接融資是目前能直接盤活貨幣存量的主要渠道。目前國內股市低迷、債市不活躍,大量的民間資金無處可去,大量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缺乏資金支持。由于缺乏合法途徑,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的拆借(放)被嚴格禁止,沒有靈活合理的工具直接交易。少量高收益的證券只是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專利,個人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因此,讓更多的企業和個人能直接通過貨幣市場的合法金融工具(如商業票據等)進行交易,是直接融資市場盤活貨幣存量的主要發展方向。
以往的貨幣存量之所以沒有被盤活,在于已有的市場制度、融資通道使很多個人和機構輕易地從中輪轉獲利,原始資金的盈余方和最終的資金使用者之間的中介環節過多,資金成本過高。顯然,既有的市場獲利者沒有內在動力按照“國十條”的指導意見改變現狀。因此,要真正盤活貨幣存量、集中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必須從制度上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所有在理論上通行的盤活貨幣存量的方式,也只有通過實質性的制度供給才能生效。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