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固定資產投資看,上半年,東部地區同比增長19.7%,增速與去年同期持平。中部地區增長23.3%,同比回落1.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長22.9%,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增長22.7%,同比大幅回落6.1個百分點。
從財政收入看,上半年,東部地區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3.1%,較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增長18.2%,同比回落4.8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增長13.1%,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東北地區增長7.5%,低于全國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放緩13.4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指出,下半年,地區經濟發展既面臨不少困難,也存在一些向好因素。在宏觀調控政策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經過努力,預計大部分地區可以實現年初預定的增長目標。發改委將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根據各地區發展現狀和潛力,實施差別化區域發展政策。 【詳細】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7月比6月CPI上漲一點,是因為豬肉價格上漲,蔬菜價格因天氣因素也在上漲。連平表示雖然7月CPI有可能上漲并逼近溫和通脹警戒線,但下半年物價走勢將基本平穩,不會有大的上升。連平指出,下半年物價不會有大幅上升,因為經濟需求不熱,總供給和總需求相對平衡,不會因總需求拉動物價上升。連平表示,應管理住流通環節中亂漲價的現象。特別是對關系到百姓生活的食品,我國的管理還不到位,與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認為完全由市場決定。生活中的一般消費品,比如食品、服裝等價格上漲沒什么人問,對這方面的管理不夠重視。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說,考慮到下半年穩增長政策空間有限且宏觀調控重心仍是調結構,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速較二季度僅小幅回升。經濟走勢決定著通脹走勢,因此CPI仍會上行,不過幅度有限。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通脹壓力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一些主要國家采取量化寬松政策,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上漲,從而導致我國進口產品價格上漲。二是我國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依然存在。三是若經濟增速有所回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降幅可能會收窄,甚至轉為上漲,從而對CPI形成傳導壓力。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說,中國現在既有潛在通脹壓力,又有經濟下行風險,這就決定了“穩中求進”的調子在下半年不會改變。防經濟下行和防通脹所要求的宏觀政策是相反的,所以只能采取松緊搭配的反方向組合。增大貨幣供應量本來是擴大需求最簡單的辦法,但因為通脹壓力仍然較大,增發貨幣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所以不太敢刺激需求,而是要想方設法盤活存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