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調結構并不是某一產業或某一領域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協調推動。具體而言,結構調整要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第一,要素投入結構調整,即實現由主要依靠一般性要素投入向更多地依靠技術、資本、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轉變;第二,排放結構調整,即增加“好的排放”,如氧氣、水蒸氣,減少“壞的排放”,如“三廢”、二氧化碳等;第三,產業結構調整,即降低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增加技術或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產業比重;第四,區域結構調整,即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第五,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調整,即實現由主要依靠需求邊動力向主要依靠供給邊動力轉變;第六,財富分配結構調整,即實現財富或收入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壟斷行業和競爭性行業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公平合理分配;第七,發展目標結構調整,即實現由原來的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由原來主要追求物本發展向主要追求人本發展轉變。
李佐軍表示,結構調整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永續發展繞不過的坎。早調早主動,早調早受益。同時他強調,調結構涉及領域廣,重點難點多。調結構難以一蹴而就,也來不得投機取巧。當前,要抓住三個方面的著力點。首先,調結構必須依靠改革。其次,調結構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最后,調結構要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導向作用。【詳細】
政府如此主導城鎮化,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財力能不能負擔?二是能力能不能勝任?
推進城鎮化,無論發展大城市、吸納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還是建設小城鎮、使之具有大城市的功能,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哪里來?實踐證明,靠低價征地、高價賣地的土地財政,會帶來人口城鎮化受阻、城鎮用地粗放低效等嚴重問題,與經濟轉型升級背道而馳。可持續的路徑是靠城鎮發展來積累和吸引資金。一個城鎮經濟活力增強了、發展起來了,財政實力、建設能力自然水漲船高,推進城鎮化所需要的資金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城鎮化水平提高了,產業集聚、商貿活躍、保障健全、人居舒適,又會提高城鎮競爭力,吸引更多的資源要素,進一步促進城鎮發展。怎樣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突破口就在于政府轉變職能、順應規律、激發活力、營造環境。
不少城鎮政府總想盡快取得成績,追求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有緊迫感是好的,但急于求成甚至越俎代庖,包辦企業決策、代替市場擇優,就會吃虧碰壁。在這方面,一些產業甚至新興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一些新城建得氣勢宏大人們卻不愿意去住,都是深刻的教訓。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捉摸不定的需求,顯然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圍。那么,政府發揮作用怎樣才能符合市場的節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生活中的例子往往能帶來深刻的啟示:草坪上盡管鋪了人行道,但往往還會被人從別的地方踩出路來;有的綠化養護者改變思路,不是按照想象或模式預先設置人行道,而是等到草坪被踩出路后,在被踩的位置鋪上正式的人行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說明,政府的作用不是事先確定發展路徑,不是直接上項目、抓投資,而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及時跟進,制定規則;遵循市場規律,順勢而為,激發活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