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崇元認為,跟群眾說不上話的干部,該有危機感,必須學會說群眾聽得懂的話。
說群眾聽得懂的話,體現了誠意。影視劇中有這樣的場景:婚禮上,親朋滿座,馬上要進入交換戒指的環節了,新郎卻叫錯了新娘的名字,本來喜氣盈盈的新娘臉色大變,氣得扭頭就跑——搞錯說話的對象,后果多嚴重呀。再如,家里來了客人,總要按照對方的口味,炒兩個菜吧。從冰箱里端出自家的殘羹剩飯,客人會怎么想?對著群眾說話,也得考慮人之常情。哪能不顧對象,弄些干巴巴冷冰冰、沒有生命力的語言,敷衍了事呢?
說群眾聽得懂的話,事關干部的形象。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與記者見面會,習近平同志誠懇道一聲“讓大家久等了”,一下子拉近了與在場中外記者的距離;考察武漢市民之家,一句“美女,你好”,令群眾津津樂道,倍感親切。只有說群眾聽得懂的話,才有魅力。而滿口空話、套話的干部,是不會令人愛戴的。有群眾說:“空話、套話還不如臟話,臟話好歹是明確真實的個人態度。”當然,臟話也是不應該說的,但群眾的這個概括,說明對空話、套話的厭惡到了何種程度。黨的干部,但凡顧及在群眾中的形象,切不可做不動腦子、只動嘴皮子的念稿機器。
說群眾聽得懂的話,才能有效率。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有言:“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溝通不暢,談何執行力、競爭力?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企業。一個國家、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信息溝通的質量。要為群眾排憂解難,首先就要通過有效的溝通,知道憂在哪里,難在何處;要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動員群眾的力量,干巴巴的語言也是不給力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