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金融的產物余額寶為例,上線僅僅18天,累計用戶數已達251.56萬,累計轉入資金規模66.01億元。金融業大呼:“互聯網來了!狼來了!”面對激烈的互聯網巨頭金融搶灘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荊林波說:“當前,我國的金融創新并不是太多了,而是仍然不足,已有的金融體系還比較僵化,因此在法律沒有禁止的領域,還是應該鼓勵大家探索創新,但監管也要同時跟進。”
互聯網金融改變傳統金融業生態格局
互聯網對金融業的“侵襲”正在改變傳統金融業生態格局,從觀念、運營模式,到資金鏈的流轉,網絡企業似乎在以一種無所不能的姿態宣告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與眾不同。
以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為例,用戶只需將支付寶中的錢轉入“余額寶”,便既能正常消費,又能進行基金理財。與此前理財產品普遍設有門檻不同,“通過‘余額寶’,一個人哪怕只有一塊錢,都可以平等地享有閑散資金增值的權利。”支付寶副總裁樊治銘表示。
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也在親歷著這種改變。企業所享受到的金融服務提升了。阿里金融推出“3天無理由退息”,是國內信貸市場首個主動承諾向貸款者退息的貸款保障條款。據阿里巴巴方面介紹,他們會向貸款用戶推送信息服務,如在大型促銷來臨前告知賣家應提前多久進行貸款,依據其店鋪日常交易數據約需要準備多少資金,在備貨、物流等方面資金如何分配等。
“互聯網金融在小額貸款領域有天然的優勢,大銀行做單筆小額貸款成本不合算,這就給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空間。”荊林波說。
網絡企業進軍金融業更大的改變在于規則再造。以阿里小貸為例,依托阿里巴巴等平臺多年積累的海量數據,可以有效控制風險,同時借助互聯網批量化、流水化作業,又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它還帶來一種新的微貸理念:信貸不再是一種權利,而是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服務。
傳統銀行主要業務幾乎面臨全面挑戰
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企業,銀行業并非無動于衷。“網絡金融這塊蛋糕,各大銀行都不會也不敢輕易放棄,因為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荊林波說,互聯網進軍金融領域正在促使傳統銀行服務創新。招商銀行攜手中國聯通于2012年11月推出首個移動支付產品——招商銀行手機錢包。浦發、農行、建行等也陸續公布了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戰略規劃和最新產品。
雖然已經做出諸多改變,但傳統銀行動作還是沒有互聯網企業動作快。目前,互聯網金融業正從單純的支付業務向轉賬匯款、跨境結算、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基金和保險代銷、信用卡還款等傳統銀行業務領域滲透。除了存款,銀行的主要業務幾乎已遇到全面挑戰。“余額寶”對傳統銀行活期儲蓄和短期理財產品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對互聯網巨頭們來說,目前缺的只是一張正式的銀行牌照。
來自興業銀行負責金融借貸多年的業內人士認為,極端地來講,未來所有的消費者和商家可能都成為某個大型互聯網企業的客戶,而銀行的客戶只剩下一個,那就是這個互聯網企業。傳統銀行如若不尋求突破升級,將來很有可能面臨的就是邊緣化。
當然,另外也有觀點相對樂觀,“互聯網與金融業不完全是競爭關系,兩者有融合的空間,是相互補充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看來,在未來發展中,新興金融應該是一個國有與民營共同發展的金融體系,將會是一個產生自基層,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的金融活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