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請問土地流轉過程中,應該如何確保農民權益?
林樂芬:當土地流轉給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后,農民已失去自主經營的有形土地,保留的只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因此,土地流轉后,無論以租金形式還是股金形式獲得失去土地經營補償時,一要尊重農民意愿,二要有增值收益,三要保留農民贖回土地的權利。
光明網:城鎮化進程中常常會造成部分農民失去其賴以生存的土地。請問應該如何安置失地農民,以確保其生計?
林樂芬:對于失地農民的安置要依據其失去土地的數量具體對待,采取相應的安置措施。如果失地農民失去的是全部土地,應采取如下措施進行安置。一,確保其必須享受原城鎮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居民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的全部權益。失地農民用其承包地來換取生活保障,用其宅基地置換住房,集體用地換取相應股份。二,要設立失地農民免費就業培訓中心,幫助失地農民增強就業技能。三,要設立失地農民失業基金,幫助失地農民解決失業補助問題。四,設立失地農民股權分紅基金,將被征用的集體用地收益的增值部分作為股金,確保失地農民可以根據其擁有的股份每年享受股金分紅。如果失地農民失去的只是部分土地,一要提高土地補償標準,增加補償費用。二,同樣需要設立失地農民股權分紅基金。將被征用的集體用地收益的增值部分,作為股金,確保失地農民可以根據擁有的股份每年享受股金分紅。
光明網:目前,農民工群體難以有效表達其利益訴求,在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存在諸多障礙和歧視。對于這一問題,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
林樂芬:目前而言,農民工的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在所在城市享受原市民待遇有難度,這是因為:一,政府財政有限,農民工群體的數量又過于龐大,對此的投入難以滿足需求;二,農民工流動性太大,對其無法實行有效管理;三,農民工在其原籍享有在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三方面的基本保障。不過,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在城市管理部門中專設一個機構,給農民工提供一個訴求的平臺,使其能夠快速有效地表達其利益訴求。
光明網:城鄉二元的戶籍制是農民工市民化和城鎮化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您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林樂芬:戶籍改革難度頗大,因而進展緩慢。針對目前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可以對農民工進行戶籍登記,充分給農民選擇的權利:如果農民選擇成為城鎮居民,可以享受原城鎮居民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完全同等權益。不過,選擇成為城鎮居民的農民必須放棄農村土地的權利。如果農民選擇仍是農村居民,仍然可以繼續擁有農村土地的權利,但這部分農民只能享受農村居民的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標準。(光明網記者蔣正翔 整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