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資深研究員王梅說,對地方官員來說,建新城的資金來自財政收入、銀行貸款等,不是自己的錢;而且現在出口低迷,消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大的增長,投資拉動GDP增長的作用比較關鍵,所以地方政府對投資的沖動就更大一些。至于決策方面,一些政府官員不懂投資,項目不經過科學論證就上馬,造就了不少“拍腦袋”的新城、新區。
“造城”,在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地進行。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造城”并沒有給很多地方帶來預期的繁榮。
“這很讓人擔憂”,王梅說,城市大小應取決于有沒有規模效應。現在很多地方建的新城,既沒有足夠的人口聚集效應,也沒有交通樞紐或者產業支撐,“在沒有合理動態需求的前提下,為了建設而建設,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資無效、資源浪費,透支了經濟發展的潛力,地方政府債務高企。”
“部分三線城市和四線城市、縣城再按這樣的模式發展房地產,恐怕在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崩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
“新城建設其實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上海的浦東”,王梅說,關鍵在于要科學論證。一些中西部城市,三、四線城市都是人口流出的地方,“這些地方再建一個新城,不是浪費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