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我們需要怎樣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需要對此作答。新型城鎮化要與之前的城市化決算:“GDP崇拜”造就政績沖動,動輒數十平方公里的新區、工業聚集區、“大學城”等“大手筆”開發模式必須停下,寅吃卯糧、上屆賣下屆土地的做法應追責。土地稀缺資源賬與短期發展經濟賬孰重孰輕,各級政府必須從思想深處想清楚、算明白。新型城鎮化除了從根本上撼動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分依賴外,必須規范土地出讓政策。
必須警惕
近年來,城市的快速“生長”與土地“增減掛鉤”攸關。這項政策的初衷是土地集約化,但個別地方政府“創新”地將“占補平衡”的視野投放到農村宅基地,將一項國策變成“數字游戲”。這是新型城鎮化必須警惕的。
新型城鎮化的“新”
新型城鎮化的“新”,理應讓政府管住征地、賣地的“有形的手”,建立規范的用地機制,鼓勵農民土地流轉、確保土地資源利用使用效率、維護失地農民生存利益,讓升值的土地直接惠及土地權屬人。這樣既杜絕強征強拆、大拆大建,又從制度上保障公平正義。
共性問題
新型城鎮化面對的具體問題有很多,但土地哪里來,資金怎么辦,人向哪里去,產業怎么搞,依然是城市化面臨的共性問題。
穩妥推進
“穩妥推進”就是讓農民既能進城又能回村有余地的“雙向選擇”。在城鄉“二元結構”壁壘沒完全打破、各種保障制度沒完全建立之前,“一刀切”與不合時宜的“指標考核”,都可能把這一激活中國活力的重大舉措帶入歧路。東北、中部的“糧倉”、西部的生態屏障、沿海的科技發展“引擎”,均需新型城鎮化分類指導。(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