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政協決議、地方深改組、高校改革、混合所有制、城鎮化、越南政治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政治決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2014年3月3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出席會議并參加分組討論,與委員們共商國是。
會議指出,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人民政協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獻計出力。
會議強調,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要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地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認真組織實施《政協全國委員會2014年協商工作計劃》,加強對人民政協協商民主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調查研究,拓展協商領域、豐富協商內容、創新協商形式、增加協商密度,完善雙周協商座談會等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努力搭建更多協商議政平臺。要營造真誠協商、平等議事的民主氛圍,鼓勵委員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符合法律規定和政協章程要求,運用好政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摘編自新華社
【遲福林:警惕地方深改組流于形式,成為秘書班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建立深改組的一個最大目的就是在協調利益關系上發揮重大作用。第一,需要頂層設計、繪制藍圖;第二,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等方面如果沒有自上而下強有力的協調,很多改革都難以推進。即使有的改革推進下去,走到一半也難免扭曲和變樣。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深改小組協調這一利益關系可能是最重要的。
深改組統籌改革,是高層次的決策協調機構,而不是具體工作部門,社會對于他們的期盼,本身就是壓力。各地成立深改組一是不能流于形式;二是不能成為一個秘書班子,而應該成為強有力的專門的工作協調機構;三是一定要和社會多方面結合,汲取多方面意見和建議,才可以推動。
摘編自中國廣播網
【關愛和:在政府的自我革命中推動大學的自我革命】
河南大學黨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關愛和指出,在政府簡政放權、“自我革命”的同時,高校也應自覺地思考“大學自我革命”。我們的大學治理體系和結構,分為外部治理與內部治理兩部分:外部治理包括政府、學校、社會三大關系方,現代治理體系建立基本方向是管、辦、評分離,即政府引導、學校辦學、社會評價,各司其職,合力支撐;內部治理結構包括黨委、行政、學術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等要素,可以區分為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目標是學術至上、學術自由,行政權力的目標是科學管理、有效決策。我們期望大學的外部治理與內部治理,統一到各個高校的《大學章程》的設計與執行過程之中。在中央和省級政府列出他們的權力清單之后,依據高校各自制定的大學章程,在協調內外部治理關系的基礎上,行使好自主辦學的各種權力和責任。
在政府的自我革命中,推動大學的自我革命,是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任務。建立中國大學現代發展的治理體系,增強現代大學的治理能力,河南大學已是信心滿滿,蓄勢待發。
摘編自《光明日報》
【木然:高校近親繁殖的四個表現】
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學系博導木然認為,高校近親繁殖表現在方方面面,主要有:第一,校與校之間的近親繁殖。這就造成了所謂的名校與地方院校的自我封閉化、板結化。第二,研究課題的近親繁殖?,F在的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金,大都被名牌大學的教授們集體分攤甚至強行壟斷,地方院校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到國家的重大課題當中去。第三,導師與學生的近親繁殖。導師與學生形成一個準血緣關系共同體,類似于原始社會的部族社會,對外來的學術族群本能拒斥。第四,學術思想的近親繁殖。如果說前三個方面的近親繁殖是表象的話,那么學術思想的近親繁殖就是本質。
摘編自財新網
【厲以寧:混合所有制關鍵在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認為,混合所有制的關鍵不在持股主體的多少,而在于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否真的完善?,F在很多企業是股份制企業,是上市公司,但它們的法人治理結構并不完善,僅僅是初步搭起了架子,現代企業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來。要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建立,把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了,把企業制度完善了,這樣企業才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多數民營企業從原來的小企業一步步發展起來,沒有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不了解混合所有制的建立是民營經濟轉軌、實現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趨勢,這一狀況要改變。民營經濟應該認識到,假如不從體制上轉軌,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
摘編自《光明日報》
【魏后凱:中國將在2050年完成城鎮化】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認為,到205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會超過80%。但城鎮化率不是越高越好,城鎮化率會有一個天花板和飽和度,我們認為這個飽和度是85%左右。未來,可能有10%~20%的人還是農村人口,由于很多人愿意住在農村,農業人口可能低于10%。到2050年,我國城鎮化率基本就接近這個天花板,城鄉人口結構、土地結構、空間結構穩定下來,我國就基本完成城鎮化了。
摘編自《中國經濟周刊》
【潘金娥:越南政治改革的路徑是自上而下的自我變革】
中國社科院馬研院潘金娥研究指出,越南政治革新的路徑是越南共產黨自上而下的自我變革。與其他東亞國家伴隨現代化進程而產生新的利益集團,從而推動了“自下而上”、“由外及里”的政治變革路徑截然不同,當前越南還處于工業化初期,還不具備社會結構變化進而推動權力結構變革的動力,因此,越南政治變革的動力和路徑是越南共產黨自上而下的自我變革,自我放權。這種自我變革的特點是有預設方案,即做好頂層設計,設定好變革的目標,并在維持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權力結構不變的條件下,在可控范圍內做一些邊際調整。
越南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越南社會主義法權國家,這是越南共產黨在“民主”與“集中”之間找到的一個新的契合點。建立越南社會主義法權國家的主要內容就是把越南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權力用法律框架來加以約束,從而實現“法治”而非“人治”。
摘編自《人民論壇 學術前沿》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