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大部制改革、地方高校同質化嚴重、管理世界遺產與努力申遺、法治政府建設、制度紅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徐曉全:向社會力量的放權是社會治理體制的根本改變】
徐曉全撰文指出,資源與權力向基層下沉是大部制改革的普遍做法和必然要求。然而,在以往的大部制改革中,權力下放是從高層級政府向低層級政權組織逐級下放權力,權力仍是在政府內部流動,并沒有流向政府之外的治理主體。
《決定》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取代此前提出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從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與自下而上的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角度加強社會建設,這意味政府的很多權力將下放給社會組織,由社會來承擔很多過去由政府部門承擔的治理職能。相比過去權力在政府內部流動的放權,向以社會組織為重點的社會力量的放權,則是社會治理體制的根本改變。這顯然是要改變政府主導一切的治理模式,建立多方參與、多元主體的治理體制,有利于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從而建立一種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體制,無疑會為大部制改革創造活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陳鋒正:地方高校比“高”比“大”而不比“學”,同質化嚴重】
河南科技學院發展規劃處陳鋒正指出,當前,地方高校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發展同質化現象嚴重,往往是比“高”比“大”,而不比“學”,導致“千校一面”,無特色發展反而成為了當前地方高校的“特色”。這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又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需要和人民對多樣化、差異化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如何走出特色發展困境,成為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詳細
【吳瑞梵:更好地管理世界遺產比一味努力申遺更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城市歷史景觀保護計劃”負責人吳瑞梵對于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持正面和負面兩種看法。正面的看法是,中國政府對待世界遺產十分嚴肅,比很多國家的政府都要嚴肅,投入了大量人力、資金,政府架構中也有專門的人員負責世界遺產的保護。但必須承認,某些地方政府對世界遺產的關注幾乎是為了旅游業,這就是負面的。中國的問題不是不夠關注世界遺產,而是過于關注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其實是屬于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親近,可是當地政府設立了昂貴的門票,很多人就負擔不起了。這點上,我希望UNESCO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能夠建議中國政府,更好地管理世界遺產比一味努力申遺和增加遺產地數量更為重要。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馬懷德:法治政府建設要警惕形式主義】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會長馬懷德撰文指出,為客觀準確評價法治政府建設的現狀,中國政法大學“全國法治政府評估”課題組,對包括直轄市在內的53個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設狀況進行了調研測評,發現各地法治政府建設發展并不平衡,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評估結果表明,53個城市政府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相關制度建設框架基本形成,但也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形式主義傾向。一些地方政府對依法行政的組織推進工作呈現模式化、套路化,停留于口頭承諾,缺乏實質舉措;部分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制度過于簡略、粗糙,多宏觀和原則性規定,少可操作舉措,對行政權力剛性約束不足;一些制度,如行政問責等,有規定無落實,實際中運用非常有限;部分制度如行政審批網上辦理、投訴舉報處理,實際效果低于其形式規定。部分建設舉措停留于應付上級要求、顯示“政績”上,不能有效提升行政權的規范程度。這同時也導致,本次評估中公眾的滿意度評價普遍偏低。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蔡昉:通過改革獲得制度紅利】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的講演時指出,鑒于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對許多國家經濟的影響,國外政界和經濟學界都很關心中國未來將以怎樣的速度實現經濟增長。是不是中國經濟從此一路減速,將其作為世界經濟引擎的作用讓位于人口更加年輕的經濟體,例如“薄荷四國”(奧尼爾按照潛在人口紅利挑選的四個值得關注的國家——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和土耳其)呢?我認為做這樣的判斷還為時過早。那么,中國在喪失其支撐長期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以后,靠什么保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味著中國經濟越來越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以保持長期增長。在成為這樣的成熟經濟體之前,或者在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前,中國將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或者說通過改革獲得制度紅利。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劉慶斌:提高城鎮的持續發展能力和承載能力不能一蹴而就】
劉慶斌指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城鎮有可持續的產業支撐和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如果超過了城鎮的承載能力,特別是超出了城鎮發展所提供的就業極限,一些農業轉移人口就會進退兩難,還可能帶來新的社會問題。但要提高城鎮的持續發展能力和承載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既要著眼當前,又要謀劃長遠,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統籌兼顧。一是要調整優化城鎮產業布局和結構,促進城鎮經濟轉型升級,改善營商環境,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經濟總量,增強財政支撐能力;二是要抓好產業發展,強化產業就業支撐;三是要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增強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撐能力;四是要全面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后的各項社會保障;五是要加快推進擴權強縣強鎮步伐。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