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重視發揮高校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圍繞國家、社會與公民三方面,通過對我國現有社會多樣意識形態進行凝聚,并在黨的意識形態指導下而形成的,從而起到凝聚各方以及勾連黨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產和建構過程中,既要重視黨的意識形態的指導作用,也要重視對社會各種意識形態的凝聚。凝聚各方面的社會意識形態,意味著,相關內容已經存在于社會之中,需要通過人們參與并將其表達出來,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與體系得以進一步豐富與完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
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產、配置與內化的重要機構與機制,其中的科教人員更是直接參與生產與配置工作,同時他們也是最了解社會各種意識形態的人。因此,調動教師積極性就成為高校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關鍵之一。另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學生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可以從兩方面來對此說明:一是大學生是對時代發展感受最敏感的一個群體,因此,對于核心價值觀如何有效落實及其實現方式是最有發言權的;二是大學生觀念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他們既接受著他人的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他人。
因此,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新特征要求我們必須調動高校師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必須將之貫穿核心價值觀建構的全過程,不僅體現在生產環節,而且還應貫穿在配置與接受環節。
四、要重視創新高校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機制與載體
要能夠在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有效調動高校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培育與踐行效果,就必須推動高校在意識形態建構方面的機制與載體的創新。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要改革高校內部有關體制與機制。重點包括兩方面:一是要加大高校智庫建設,一方面可以推動高校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向政策以及社會傳播的力度與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大學科教人員對現實的關心與研究,從而對黨、國家與社會的意識形態情況更加了解。二是要加大課題項目的管理與激勵制度改革,應該加大力度向青年教師傾斜,一方面可以鼓勵青年教師能夠更早參與現實社會問題的研究與思考,達到既能夠較早參與研究與生產,也能夠在此過程中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科研經費使用真正落到有生產力的年輕教師身上,從而達到培育后備的作用。
第二,要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團工作。高校兩課教學以及黨團工作都應該根據學生新的發展情況進行針對性創新與調整。特別是要在調動學生積極性上下功夫,從而不僅提升價值配置與接受中效果,而且還能提升價值生產效果:一方面要轉變具體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推動黨團的組織形態創新。
第三,要重視學生社團作用的發揮。學分制實行等因素使傳統班級功能受到了嚴重削弱,而作為自組織化結構的社團開始蓬勃發展,這就導致大學生生存形態從班級化生存向兼具班級化與社團化生存轉變。社團是基于學生興趣而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專業性特點的學生組織,同時,每個社團都基于一定的價值基礎,這些價值通常體現為現代青年和社會成員的某種認同。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認為應該大力發揮社團的作用,為校園內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很好的載體。
第四,要重視校園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作用發揮。校園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對大學生有較大影響,我們應該重視發揮其作用,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提供微觀輿論環境。
上一篇:更多
下一篇:面向新型文明建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