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三權分離、產能過剩、中國話語、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制度、大部制改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紅宇:“三權分離”為解決土地制度創新提供支撐】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張紅宇表示,在工業化、城鎮化大發展、大推進背景下,承包經營權的分離有了必要和可能。“三權分離”既是理論問題,也為解決土地制度創新重大問題提供了支撐。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三權分離”要以土地相關權利的清晰界定為條件,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是 “三權分離”的基礎和前提。其次,“三權分離”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更加明確了“長久不變”的制度內涵,亦即“長久不變”的核心是承包權而非經營權,是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而不是土地經營關系長久不變。第三,構建“三權分離”的農地制度,有望為破解農地抵押困局創造最為關鍵的制度基礎。第四,要解決好進城農民土地退與留的問題。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詳細
【趙振華:產能過剩最大教訓是政府過多救市】
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認為,解決產能過剩關鍵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產能過剩,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降,長期低于成本企業就難以支撐,必然倒閉,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也是企業盲目生產必然要付出的代價,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我們也要相信,在一個過剩產能的行業中不可能所有企業都倒閉,一定是管理和技術水平比較低、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營銷模式滯后的落后企業被淘汰,相反,有的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比較高、產品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創新型營銷模式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之后浴火重生,顯現出勃勃生機。猶如人是有生命周期的,企業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生生死死都是正常現象。世界500強企業轟然倒塌的也不在少數。正是有一部分落后企業的退出,才有更多的稀缺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企業中,這就是進步。市場經濟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治理產能過剩,就需要充分運用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政府無須干預。如果說過去在治理產能過剩方面有教訓,最大的教訓莫過于政府過多干預,過多救市。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葛荃:“中國話語”是中國政治思想的又一中國貢獻】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葛荃指出,在當代中國的進步與發展中,簡單復制西方和全面歸復傳統都是不可想象的。而是要實事求是,在認知的層面上肯認中國特色的歷史必然。中國政治思想研究位于傳統與當代的關節點上,需要為中國的政治選擇和制度設計提供理論闡釋和價值基礎。中國政治思想在其初始發展時期,就能將西學范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研究方法論,茲可以視為近代以來西學“本土化”的一個端點。值此之際,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基于當代中國國情與特色,借鑒域外文化的適用內容,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設計與實踐,提供正當性與合理性闡釋,構建其集繼承與創新為一體的政治價值系統。這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成功,必將為人類社會政治文明提供一種東方范式,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話語”的達成。這正是中國政治思想的又一中國貢獻。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