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轉型期腐敗與鼓勵試錯中西方國家治理不同、金融改革、中國經濟的致命軟肋、中國經濟的致命軟肋、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吳忠民:鼓勵試錯的改革背景刺激了腐敗問題的產生】
中共中央黨??粕缃萄胁扛敝魅?、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忠民撰文認為,分析中國轉型期的腐敗問題,不能脫離大的歷史環境。從歷史環境角度看,中國轉型期的腐敗問題往往是同試錯問題交織在一起,換言之,鼓勵試錯的改革背景對腐敗問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一個事實是,在中國改革發展過程中,試錯與糾錯長期交織在一起,雖然在不同的階段兩者的比重有差別。不能否認,試錯的做法對于中國的改革發展特別是初期的改革發展有著很大的積極推動作用。同時還需要看到的是,試錯的做法在客觀上會使一些人積極主動地尋找各種空檔,以一些損害其他群體合理利益的方式方法,包括利用行政權力謀取私利的方式,來最大限度地擴張自身的利益甚至是獲取暴利。換言之,試錯的做法客觀上自然會給一些違規違法行為提供一些依據,為腐敗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溫床。腐敗問題同改革發展所需要的試錯(探索)行為交織在一起的這一現象,客觀上增大了反腐敗的難度。同時還必須看到的是,腐敗問題對于整個社會的負面效應是巨大的。如果任由腐敗問題蔓延擴張下去,終將毀掉改革發展大業,所以反腐敗活動必須一直進行下去。這一切,使得反腐敗活動有時容易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
摘編自《教學與研究》雜志詳細
【胡鞍鋼: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國家治理的特征】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鞍鋼指出,中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中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與美國、歐盟等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有如下重要特性:第一,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來源方面。與西方相比,中國的國家發展與治理的歷史來源和歷史軌跡是不同的,特別是近現代化歷史發展軌跡是根本不同的,中國也曾學習、模仿、照搬過西方的制度,如總統制、國會制等,但都失敗了,因而中國就從初始條件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和不同的基本制度。第二,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制度。中國是創新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西方國家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制度。中國不僅是現代化的后來者,還是現代國家制度是后來者。第三,國家治理體系的手段和工具。國家治理體系的手段和工具是治理體系的最重要特征,也直接決定了國家治理績效的效率和成果。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基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混合經濟。第四,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目標。西方國家的治理體系是沒有明確的長期目標的,無論是在憲法或施政綱領中,都沒有明確的表述。中國則大為不同:首先,在中國共產黨《黨章》中就表達了長期目標,其次,我們的《憲法》也表達了長期目標,再次,目前習近平同志明確表達了建立國家治理體系基本目標,就是“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
摘編自《國家行政學院學報》詳細???
【陳道富:金融改革成功的關鍵是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認為,金融改革除了要充分考慮不同改革措施、政策之間的搭配和時間順序,尤其是市場發展和調控、監管之間協調的問題,還要充分考慮與其他領域改革的協調問題。首先,金融改革需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發展階段、人均財富水平等決定著金融結構的選擇。另一方面,如果宏觀經濟的風險加大(社會杠桿率上升,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或者缺乏新的增長動力,社會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等),將可能影響對金融改革可能產生成本和風險的承受度。其次,金融改革需要充分認識我國現存金融體系運行的客觀基礎。當為了控制金融風險而加強對某個領域控制時,要考慮到市場可能產生的規避行為,創造出新的產品和市場,使得控制失效。事實上,市場化往往是伴隨著原有行政管理手段失效,不得不承認現實而出現的。再次,改革往往發生在與穩健宏觀環境要求相違背的時期,并且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有可能推動根本性變革。
摘編自《發展研究》詳細
【王家瑞: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指出,習近平同志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歐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和歐盟總部,對中國的文明觀、世界觀和外交理念進行了重大宣示和深刻闡釋,彰顯了中國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深邃智慧、積極貢獻與責任擔當。這些重要觀點和理念反映了當今世界歷史進步潮流,豐富了我國外交思想和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對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對外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一、習近平同志著眼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圍繞文明交流互鑒,提出一系列新觀點、新理念和新論斷。1.精辟論述了以文明交流互鑒為特征的中國文明觀。2. 深刻闡發了中華文明和中國夢的世界意義。3。生動詮釋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對世界的貢獻。二、習近平同志以文明多樣性為邏輯起點,用文明交流互鑒破解國際關系難題,勾勒出人類文明和諧發展的路線圖。1.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歷史進步潮流。2.“和而不同”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準則。3. 文明交流互鑒開創了世界和平發展進步的新路徑。三、以習近平同志訪歐闡述的重要外交理念為指導,努力開創黨的對外工作新局面。1. 加強政黨交往中的文明對話,不斷豐富“抓政黨”的內涵。2.深入研究世界政治文明多樣性,努力提升“抓調研”的水平。3. 通過文明交流互鑒廣交朋友、廣結善緣,深入探索“抓人脈”的規律。4.以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文明的理解認同為切入點,不斷增強“抓形象”的實效。
摘編自《求是》詳細
【王寧:缺乏創新是中國經濟的致命軟肋】
美國科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及浙江大學科斯經濟研究中心國際主任王寧認為, 中國經濟缺乏創新是結構性的硬傷。我們只有在經濟結構上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才能解釋為什么千千萬萬靈巧、堅韌、埋頭創業的中國企業家群沒能推動整個經濟體系的創新。知識創新是經濟創新的基礎,而思想市場的缺位正是中國經濟創新乏力的根本原因。思想市場,猶如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是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生產要素市場,因為知識在人類從事的任何形式的經濟生產中無所不在。從采摘、狩獵、刀耕火種,到現代社會網絡化分工和機器化大生產,無不如此。但由于知識隱而不現,不僅看不見摸不著,有時甚至不可言傳,更無從計量,沒人把知識看作生產要素。 隨著現代經濟對知識的依賴度越來越高,思想市場已成為經濟的命脈。但是,中國的大學——創造知識和培育知識創造者的中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卻越來越陷入行政化的泥潭,與“獨立的學術,自由的精神”漸行漸遠。讓國人羞愧難當的“錢學森之問”給思想市場多年缺位的中國一記當頭棒喝。這遲來的警鐘,或許能讓我們亡羊補牢。
摘編自《上海證券報》詳細
【賈高建: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促進意識形態領域的各項建設】
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賈高建指出,在重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同時,還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意識形態建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理論宣傳中,應著力講清楚二者的內在聯系,引導人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必須使它為廣大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走出去”。應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走出去”,促進外部世界對“中國理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中國理論”在世界思想理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