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鄧小平的政治品格、戶籍制度改革從“兩制”到“一制”、國企高管薪酬、優秀的智庫學者、關注國外鄧小平研究、重估中國的價值傳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信念堅定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政治品格】
中共中央2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擘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我們偉大的祖國正在一天天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偉大復興。
習近平強調,信念堅定,是鄧小平同志一生最鮮明的政治品格,也永遠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挺起的精神脊梁。革命理想高于天。沒有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的中華兒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也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今天我國的發展進步。要把我國發展得更好,離不開理想信念的力量。我們共產黨人錘煉黨性,首要的就是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忍不拔、風雨無阻朝著我們的目標奮勇前進。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鞍鋼: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是從“兩制”到“一制”的轉軌過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鞍鋼認為,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是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縮影,是“從一國兩制到一國一制”的轉軌過程。目前的中國,不僅城鄉差異甚大,而且不同類型的城鎮與城市差異甚大,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類模式、一種政策、一個做法。
作為世界性城市化、現代化的后來者,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先例。因此這場持續的超大規模的制度變遷,一定是“持久戰”;一定是“摸著石頭過河”,需要不斷地試錯;一定是多樣化與差異化,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情制宜;一定是由量變到部分質變,再量變再到質變。
摘編自《人民論壇》
【金碚:國企高管薪酬應參照較高層級公務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認為,國企老總工資水平不應以私營企業尤其是國外私營企業為參照,而應以較高層級國家公務員薪酬水平為參照,必須體現其所有者國家的意志,這是國企對促進社會公平所承擔的責任和貢獻。當然,有些高度競爭性的國企老總薪酬可以實行高度市場化的薪酬機制,但典型的國企尤其是央企老總,即使同國家行政級別脫鉤,也需要實行國家認定的國家雇員級別制度。
這樣,我們就可以大體回答國企老總究竟該拿多少錢的問題了。如果是國家雇員,那么,原則上以較高級別的國家公務員薪酬為基本參照,加上體現經營業績和風險報酬的激勵性報酬,優秀的、創造了突出業績的國企老總還可以拿到比國家公務員更高的報酬。如果是企業雇員,那么,其薪酬同企業效益直接掛鉤,可以拿到與非國有企業同類高管收入水平相當的報酬。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文:優秀的智庫學者必須是全能選手而不一定是單項冠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優秀的智庫學者需要有出眾的綜合能力。優秀的智庫學者必須是全能選手,而不一定是單項冠軍。從歐美學術界的經驗來看,很多學術大腕的知名度只限于學術圈,對政策層卻缺乏影響力;而那些優秀的智庫學者可能連一部“學術”作品都沒有,卻對一些決策的制定舉足輕重。這正是當下學術機制不太容易培養出智庫學者的邏輯。
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智庫學者?對大學培養機構而言,要因材施教,尋找一些好苗子,更多地引導和鼓勵他們的智庫志向;對于智庫而言,不必把人才招聘只限于學術圈,更不必把博士學位、發表學術文章設為智庫學者入職的“硬杠杠”,而應在社會范圍內廣泛尋找智庫人才;對于官方而言,不妨致力于打造一種智庫文化。
摘編自 新華網
【王義桅:“醒獅”中國主動塑造世界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義桅撰文指出,中國塑造世界的邏輯應是通過引領全球化,化中國夢為世界夢。其中的途徑關鍵有三條:其一,己欲立而立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佼佼者,中國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產生強大吸引力。中國要實現中國夢,也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脫貧致富、提升國際地位的共同夢想。其二,己欲達而達人。中國是新興國家的領頭羊,對其他新興國家產生極大的示范、鼓勵。中國夢也是新興國家的發達夢。其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不會重復國強必霸的歷史循環,正在展示傳統文化的忠恕之道,努力開創新興國家關系,提出亞洲新安全觀,倡導和諧地區、和諧世界。
摘編自《人民論壇》
【梁怡:為什么關注國外鄧小平研究】
北京聯合大學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梁怡認為,外國人為什么要關注鄧小平、研究鄧小平理論,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對象國制定本國發展戰略和對華政策的需要。對象國研究當代中國,基點和出發點是國家利益。 第二,由鄧小平的個人影響力決定的。鄧小平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特別是三起三落的政治生涯,對慣于從權力斗爭的角度分析中共領導層變化的外國人來說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三,由鄧小平理論的豐富性決定的。鄧小平理論的內涵相當豐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諸多方面。第四,由對鄧小平理論研究的“爭議性”決定的。30多年來,鄧小平理論及其指導下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始終是在世界范圍的“爭議”中氣勢恢宏地發展著。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高德步:用現代發展觀點重估中國的價值傳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德步撰文指出,中國的價值傳統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這一價值傳統到近代已經衰落,從而不能為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發展提供思想資源。近代以來,中國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現代價值經中國化而逐漸成為主導價值,指引中國的現代化方向和進程;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價值既對中國現代化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嚴重地侵蝕了中國的傳統價值并使之日益減損。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用現代發展觀點,重估中國的價值傳統,并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加以改造,同時吸收西方現代價值的合理成分,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編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潘益大:把公眾人物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
上海報業集團高級編輯潘益大認為,道德的自我軟約束并不總是有效。經驗告訴我們,抓好重點人群,把包括娛樂明星在內的公眾人物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是扶正祛邪、激濁揚清,凈化社會風氣,倡導文明新風,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育核心價值觀重在知行結合,要通過國家倡導、社會引導、個人養成,使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如果明星偶像都能嚴于律己,帶頭踐行,使核心價值觀落到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實處,那一定會產生春風化雨以一當十的引領效果。強化對公眾人物的監督不能圖一時之快,而應求建章立制的長效機制。至于媒體在監督公眾人物方面的責任重大,自不待言。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