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中西慈善倫理沖突與文化差異、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收入分配、城鎮化、核心價值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毛壽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需清理錯誤認識】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毛壽龍指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市場經濟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但很多人對市場的理解,還有很大的問題,這些錯誤的理解,已經限制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需要正確地理解市場,清理那些錯誤的認識。第一個錯誤認識是,很多人把市場經濟僅僅理解為商品經濟,是政府允許的商品經濟,這是很狹隘的。第二個錯誤認識是,不少中國人一直認為產權市場是一個不好的市場,這個市場容易形成投機,助長不好的人性。第三個錯誤認識是,很多人認為錢是虛擬的,錢是可以亂印的,錢是可以控制的。
摘編自《北京日報》
【周中之:中西慈善倫理的現實沖突與文化差異】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中之認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不同特點的慈善倫理。在當代中國社會中,慈善倫理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許多尷尬,實質上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沖突的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慈善倫理的鮮明特點,是對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基礎上的仁愛的文化認同。中國古代社會是在沒有摧毀原始氏族組織的情況下直接進入奴隸制國家的,國家的組織形式與血緣氏族制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西漢以后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宗法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形成,同時又為代表這種宗法血緣關系的政治制度服務,貫穿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慈善倫理以仁愛為核心,儒家仁愛觀給予中國古代的慈善倫理以深刻的影響。與中國古代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愛有差等”的慈善倫理觀不同,西方的慈善倫理與宗教有著不解之緣,它是建立在“上帝之愛”的基礎上的。在西方,教會通過志愿者群體,以義工形式為慈善事業服務。總之,在西方的慈善事業中,大多有宗教的背景,人們對慈善捐贈的熱忱,大多有宗教倫理的激勵。
摘編自《河北大學學報》
【王桂泉:“摸著石頭過河”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王桂泉認為,改革是中國人民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沒有人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任何改革都難以取得成功。“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事物的產生,改革開放中每一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總結,無不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的發明和推行是如此,民營工商企業限制的逐步放開也是如此。改革要給老百姓帶來實惠,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強調,判斷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根本標準之一,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這里,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實現了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摘編自《遼寧日報》
【李實:調節收入分配,政府能做什么】
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指出,在初次分配領域,政府需要承擔必要的責任。政府在再分配領域可以做的事情更多。有學者做了再分配前和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的國際比較,一些發達國家在再分配前后,基尼系數能下降20個百分點,而我國下降不到5個百分點。這個幅度應該說是非常小的,說明我們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有限。這樣來看,政府在再分配領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第一,提高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第二,增加對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力度。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保障水平的差距。第四,努力落實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第五,加大扶貧力度,讓窮人看到希望。
摘編自《半月談》
【任遠: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七個方面的問題】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指出,城鎮化過程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會帶來城市化發展的“城市病”,并帶來城鎮化過程中的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當前時期,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不足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幾個方面: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表現得尤其明顯。第二,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建成區的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偏低,不能很好地滿足快速城鎮化的需求。第三,中國城鄉區域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顯著的不平衡性,但是在城鄉之間、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間,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別性仍然存在顯著差異。第四,不同城市人口群體對于基礎設施服務的可獲得性仍然有顯著差異。第五,城市化過程中不同空間的基礎設施配置的不平衡性隨著城市內部人口空間分布和再分布,表現得更加不平衡。第六,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正日益突出。第七,相對于道路交通、五通一平、開發區建設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表現得尤其突出。
摘編自《東方早報》
【趙智奎:公民層面的核心價值觀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不斷升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導趙智奎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是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確保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既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又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公民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培育和踐行公民的核心價值觀,需要健全和完善各行各業的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要從娃娃抓起,成人也需補課,從基礎做起。對于成人,甚至可以退一步,從道德準則的ABC進行基礎啟蒙,重新回爐,方能得以再生。這樣,雖然退了一小步,卻可能前進一大步。
摘編自《遼寧日報》
(光明網記者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