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wǎng)理論學術動態(tài)導讀關注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中國政治發(fā)展需要“領導者”、儒學、公共政策負排斥、干部離任審計制度、量化寬松等話題,歡迎網(wǎng)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鞍鋼: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年輕有活力,有更強的變革自覺性】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表示,中國治理績效優(yōu)于美國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國家治理體系,兼顧制度延續(xù)與制度創(chuàng)新,進而形成了良好的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發(fā)展階段相適應,與國家治理需要相適應。美國的國家治理體系雖已比較成熟,但并不像許多中國人想象得盡善盡美,并且尚未對其出現(xiàn)的明顯缺陷與問題作出有效應對,美國制造并出口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90%以上的家庭真實財富26年(1986—2012年)不增長更是一例。而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盡管更為年輕,卻表現(xiàn)出更加充沛的活力和更強的變革自覺性。因此,我們應破除對美國制度的迷信,堅定對中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自覺與自信。未來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還要繼續(xù)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以更具競爭力的國家治理機制與更具說服力的國家治理績效,兌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為增進全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袁偉時:當下的危險是儒學冀圖超越它不應和無力超越的邊界】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表示,任何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長短。正確的態(tài)度是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修身是儒學之長。剔除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內涵,它多年凝結的道德規(guī)范、修身方法等等可以直接繼承。問題是現(xiàn)在的某些儒學提倡者走的是歪道。
第一、構筑抵制外來文化的思想堡壘。把所謂“國學”作為文化的聚焦點,就值得質疑。除了概念不清外,更可怕的是排外。一些國教派及其盟友——新左派今天仍叫喊反對“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研究“文化安全”也成了可以拿到大把政府資金的課題。任何國家的文化只有在自由交流的情況下,才能揚長補短,避免僵化。文化的特點是在人們的自由選擇中自然更替。第二、一群掛牌或沒掛牌的國教派崛起,玩弄“政治儒學”,要求把儒學變?yōu)閲?,冀圖排除他們認為不利于自己特權的各種學術文化。學術沒有定論,任何結論和概念都可以修改或推翻。但是,這只能在國際學術平臺上自由討論、問難辯駁中決定是非。而國教派追求的是依靠權力,把自己的主張宣布為“中國式”的真理,排斥他們眼中的“異端邪說”。揣迎上意,冀圖與權力結合,忽悠蕓蕓大眾,用政治帽子壓制不同意見,阻礙求真,這就是他們的邏輯。第三、他們哄騙乃至強制少年兒童讀腐朽的《三字經》、《弟子規(guī)》。
摘編自《財經》
【黃健榮:公共政策負排斥成因及其治理】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黃健榮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公共政策之排斥性,即是一項政策對價值取向的選擇,對政策受眾及政策適用程度的區(qū)分。公共政策正向排斥能起到對公共生活和社會成員行為進行導引、規(guī)范、協(xié)調和制約的重要作用,政策負向排斥則產生相反的結果。今日中國,政策負排斥現(xiàn)象遠未徹底清除。二元制戶籍政策、教育權利不平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等權利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的某些偏失等都是政策負排斥的典型。當下公共政策負排斥之成因如下:第一,某些政策主導者的決策能力或執(zhí)行能力的局限導致負排斥。 第二,某些基于差等正義的制度安排是政策負排斥的主要根源。第三,政策博弈規(guī)則缺失或不公正導致政策負排斥。
在國家治理中出現(xiàn)的公共政策負排斥,是產生和釋放政策負能量的一種狀態(tài)和過程。這是現(xiàn)代政治的負資產,更是孕育社會風險的主要根源之一。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發(fā)力治理:其一,破除差等權利觀念,從鏟除身份歧視路徑根治公共政策負排斥。其二,促進社會與市場力量發(fā)展,從強化權力制衡路徑防范公共政策負排斥。其三,提高政府決策能力,從優(yōu)化政策供給路徑摒除公共政策負排斥。其四,建立健全政策救濟體系,從結果矯正路徑治理公共政策負排斥。
摘編自《光明日報》
【現(xiàn)代中國政治的動態(tài)發(fā)展需要“領導者”的平衡和操控】
北京大學法學院凌斌認為,“法治與政黨”問題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在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這一問題,應當首先理解中國政治的基本邏輯。中國政治有著三千年以上的可考的歷史傳統(tǒng)。古代的中國政治是一種混合體制,是在禮治和法治之間維持動態(tài)平衡?,F(xiàn)代中國政治的動態(tài)發(fā)展,始終面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始終需要“領導者”的平衡和操控。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基本職能,就是在群眾政治和科層政治之間保持動態(tài)平衡:既要保持兩種思路之間的必要張力,這樣才能有發(fā)展的動力;也要維持兩種思路之間的基本平衡,這樣才能有體制的延續(xù)??梢灶A見的是,中國的法治道路還將繼續(xù)發(fā)展。群眾路線與職業(yè)主義的張力與交織仍將繼續(xù),通過黨的領導,維系一種動態(tài)平衡。這將是當代中國法治體系的形成和運行機制。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楊建黨:當前干部離任審計制度的問題與不足】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楊建黨撰文指出,領導干部離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所履行經濟責任等情況進行真實、準確與客觀的審查與評價。毋庸諱言,目前,盡管國家與社會普遍對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寄予厚望,但其實踐效果尚不令人滿意。僅從制度標準來衡量,主要不足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制度意識淡漠。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在我國發(fā)展歷史并不長,“家長制”、人治主義等傳統(tǒng)思維仍根深蒂固,制度權威與信任尚未根本確立?!〉诙?,制度供給滯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與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我國至今還缺乏完備的關于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法律保障。第三,制度文本粗陋。目前,關于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文本質量并不高。第四,制度績效欠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實踐,績效成為衡量制度功能發(fā)揮、價值凸顯、目標實現(xiàn)的最重要指標??傮w來說,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在實踐中落實遠未到位。
摘編自《行政管理改革》
【張鑫:量化寬松退出難言全球經濟走向太平】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鑫指出,當?shù)貢r間10月29日,美聯(lián)儲公開市場委員會在沒有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的情況下,僅用一份聲明宣布停止資產購買計劃。這意味著實行了6年之久的量化寬松政策(簡稱QE)正式退出。但是,只要美國經濟和美元的霸主地位沒有改變,美國推出損人利己的經濟政策就難以避免,也就難言全球經濟將走向太平,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對此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美國結束了量化寬松這一歷史性的經濟實驗。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球經濟將走向太平,事實上,后量化寬松時代仍然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首先,從嚴格意義上看,美國終止量化寬松政策并不等于將收緊銀根;其次,美聯(lián)儲在長達6年的資產購買計劃中,積累了高達4萬多億美元的債務,今后如何消化這些債務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再次,量化寬松無論是“進入”還是“退出”,它所產生的外溢效應都對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產生巨大的傷害
摘編自《文匯報》
【理論熱詞解析】
【量化寬松】:作為美國“創(chuàng)造”的一種貨幣政策,是指美聯(lián)儲利用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錢購買國債和其他中長期債券,以增加貨幣供給,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其中的“量化”意指創(chuàng)造出指定金額的貨幣,“寬松”則指減輕銀行的資金壓力。
摘編自《文匯報》
(光明網(wǎng)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