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堅決反對那些排除民主選舉的密謀性、獨裁性的政黨,原因在于他們認為,這樣的組織必然走向宗派、陷入專制,從而有害于無產階級解放全人類的事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建政黨的實踐中,堅決貫徹了政黨的民主原則。1847年,他們共同創建了“共產主義者同盟”,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由他們制定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體現了同盟“組織本身是完全民主的”[viii]性質。1864年,馬克思又親手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作為共產黨的國際組織,同樣實行了民主制。毫無疑義,“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是民主性質的政黨,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首先,黨的各級機構是按民主制組織起來的,各級干部都經由民主選舉產生。《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規定,同盟的“所有盟員都一律平等”[ix];同盟設有支部、區部、總區部等組織,代表大會是全盟的最高立法機關。在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是全盟的權力執行機關。同盟的各級領導都是經過盟員選舉產生并可以隨時撤換。恩格斯指出:“各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并隨時可以罷免,僅這一點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獨裁的密謀狂的道路……現在一切都按這樣的民主制度進行。”[x]《國際工人協會臨時章程》也同樣地規定,國際工人協會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各支部選派代表參加的代表大會,必須由代表來民主選舉總委員會成員。其次,黨的任何職務都是可以變動的,通過選舉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破除和拒絕黨的領導職務的終身制。黨的各級領導只有經過選舉產生,并且不稱職的可以隨時被撤換,才能使任何人在黨內的職務不被固化、形成終身制。而只有在民主選舉制度被破壞的情況下,實行個人專斷,才有可能使某些領袖終身任職。為了防止某個領導人利用不變的主席職位來推行個人意志,謀求特權,馬克思甚至特意地建議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取消主席職位。馬克思這樣說道:“在國際協會的章程中也沒有協會的主席。但是,實際上他的職能只不過是主持總委員會的會議。我在1866年拒絕了主席的職務,1867年根據我的建議根本取消了這個職位,而代之以在總委員會的每周例會上選出的執行主席。”[xi]正是通過選舉的措施——每周選舉一次執行主席,從根本上防患、杜絕了領導職務終身制。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建政黨的實踐中所制訂的關于黨內選舉的規定,成為為日后世界各國共產黨建立和發展的圭臬,堅持黨內選舉從根本上保證了共產黨的民主性質。
二、黨內選舉要適合于具體的國情和黨情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黨的民主性質和關于黨內選舉的規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和嘉興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建立了黨組織。黨的一大在經過了開幕式、各地代表報告工作情況、起草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討論黨綱和今后實際工作等項議程后,進行了領導人選舉。出席大會的代表們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了陳獨秀為黨的第一任總書記。翌年7月,中國共產黨便在二大通過的黨的第一個《章程》中,作出了有關選舉的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五人組織之,并選舉候補委員三人”;“中央執行委員會任期一年,區及地方執行委員會任期均半年,組長任期不定,但均得連選連任”[xii],黨內選舉也和黨內的其他活動一樣,必須遵從“均取決多數,少數絕對服從多數”[xiii]的規則。
毋庸諱言,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黨內選舉,雖然是黨內民主的一個重要體現,但是無論從選舉的內容到選舉的形式來說,都還是初級的、粗糙的,遠沒有達到完美完善的程度。黨內選舉,主要采用了這樣的步驟程序:由黨的組織部門根據工作部署、領導的意圖和對干部基本情況的考察比較,事先提供候選人名單,經過領導層對候選人名單的反復磋商醞釀、修改審定同意,然后提交全體選舉人投票選舉。選舉采取了等額選舉、一人一票的方法,選舉人對于選票上的候選人名單,可以做出“贊成”、“反對”、“棄權”的選擇,并在自己對那些候選人名單做出“反對”當選的選擇后,可以相應地提出自己認為可當選的候選人名單。當然,由于對選票上的候選人名單作出“反對”的、以及提出來的新的當選人,在整個的投票選舉中顯得十分的分散,幾乎不可能超過半數,因此,只要是列入了最初的候選人名單、成為候選人,盡管有一些反對票,最終并沒有什么懸念,總能夠獲得當選。這樣的黨內選舉,自然留下很多詬病。一是選舉人沒有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提名候選人的權利;二是候選人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當選某一職務的想法、打算、工作規劃和目標等等;三是選舉人無法充分了解候選人的情況,有的甚至連候選人長得什么模樣都不認識;四是候選人只能被動地接受候選人當選的既成事實,無從做出更多的選擇,雖說選舉人有著投反對票的選擇權利,但在大多數人的從眾心理的支配下,要想否決候選人名單上的一些人,幾乎沒有成功的幾率。因此,到了選票印制出來、進行投票的那一天,選舉實際上已成為一個過場。
下一篇: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