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中國共產黨章程》(2012年),《求是》2012年第22期。
[ii]梁琴、鐘德濤:《中外政黨制度比較》,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5頁。
[iii] [意]G. 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3頁。
[iv] [意]G. 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03頁。
[v] [意]G. 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307頁。
[v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7頁。
[vi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192頁。
[vii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頁。
[ix]《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1頁。
[x]《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頁。
[xi]《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19頁。
[xii]《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頁。
[xiii]《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頁。
[xiv]《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頁。
[xv]《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頁。
[xvi]《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頁。
[xvii]佚名:《毛澤東為何選王洪文當接班人》,《人民文摘》2008年第9期。
[xviii]《中國共產黨章程》(2012年),《求是》2012年第22期。
下一篇: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