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胡寶榮:以大學和學術發展促進城市發展】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博導、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李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社會學教研室講師胡寶榮撰文指出,“學術之都”之“學術”和“都”的關系,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大學和城市的關系。大學不僅是學術生產最主要的載體,也是學術人才培養的搖籃。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今天的大學離“象牙塔”越來越遠,大學與城市的聯系則變得越來越緊密,相互影響,相互助推。一方面,大學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眾所周知,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大學的一項主要功能就是知識生產。通過知識生產,大學可以貢獻智力資源,直接參與城市發展。事實上,大學除了知識生產功能之外,還有重要的聚集功能和塑造功能。另一方面,城市發展也是大學發展的重要支撐。大學的發展需要一定資源的支撐,大學不可能“孤立地”發展。實際上,大學在帶動城市發展的同時,城市也會支撐大學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建設學術之都的過程中,大學與城市無疑是一對不容忽視的關系,將大學與城市發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以大學發展促進城市發展;另一方面,以城市發展帶動大學發展和學術進步。
摘編自《人民論壇》
【李偉:深化改革開放是適應新常態的根本出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撰文指出,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要切實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最根本的出路還是深化改革開放。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推出既有利于短期發展、又有利于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充分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切實抓好改革措施落地,加大協調力度,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真正讓群眾來評價改革成效。面對對外開放出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倡議、參與和推動新一輪國際經濟秩序的改善與調整。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進一步開放制造業,推廣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和速度,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努力提高對外投資效率,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優勢產業走出去,開展先進技術合作,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我國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更高階段。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陳旭峰:鄉規民約是依法治國的文化營養】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鄉村的社會治理必然會存在不少“真空地帶”。比如,化解婆媳關系、解決鄰里糾紛等問題都是法律法規很難有效解決的,在這些領域法治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此時往往就需要依賴于鄉規民約等社會規范的介入。因此,可以說,鄉規民約往往能夠很好填補法治建設的不足。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法治建設與鄉規民約之間的關系很多時候猶如是“顯規則”與“潛規則”的關系,法治建設是制度層面的“法律法規”,是鄉民們“應該”遵循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應然”,而鄉規民約則是內心層面的“法律法規”,是鄉民們“實際”遵循的規則,也就是所謂的“實然”。
當前處理好法治建設與鄉規民約之間的關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法治建設是鄉規民約的前提和方向,鄉規民約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有益補充。一方面,要強化法治建設對鄉規民約的“滲透性”,鄉規民約要與法治建設的精神相一致,以法治建設為前提和方向,加強國家對鄉規民約的整合、引導和制約作用;另一方面,要強化鄉規民約對法治建設的“滲透性”,在法治建設過程中,對鄉規民約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鄉規民約中有利于鄉村社會治理的內容要做到尊重、認可、采納,在法治建設中能夠更多看到鄉規民約的元素,從而使鄉規民約能夠真正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有益補充。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