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資委改革、法治思維、國家治理體系、人倫秩序、國企改革新階段、高等教育領域“新常態”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邵寧:國資委的自我改革是一個緊迫任務】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邵寧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管資本”。其實‘管資本’并不難,難在把資產變成資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過程。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到純粹可以"管資本"的階段上。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里說以"管資本為主"。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職能不能過于單一,除管好資本之外,還需要推進改革、調整結構、解決問題、維護穩定。出資人職能過于單一對改革的推進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國資委自身的改革就非常緊迫,需要根據中央的要求、企業的反映、實踐的效果,對自身的職能、政策和前一段的工作進行徹底的梳理。該堅持的要堅持,該放棄的要放棄,該改進的要改進,要不然工作會越來越被動。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李曙光:讓法治真正成為黨和國家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認為,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2014年的四中全會決定是一個新起點。中國下一步要保持穩定的較長期的繁榮和社會進步,還是要靠法治來推動。如果說前三十多年的改革,更多是靠制度松綁,靠一些法律規則的推進的話,那么現在到了一個全面依法治國,全面用理性的法治來推進改革、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新時代。因此,從現在開始,希望開啟一個全面法治的階段,讓法治真正成為黨和國家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經濟發展和增長的一個主要推動力,成為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很好的保障,形成這樣一個法治的環境,也讓法治成為黨和領導人、政府官員和每一個公民的一種基本理念和思維方式。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杜飛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杜飛進撰文指出,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一部署,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國家現代化總進程的重要組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基本實現,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達到。現階段,應當從四個方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用核心價值觀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現代化;(四)以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抓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
摘編自《社會科學研究》
【葉匡政:人倫秩序是社會首先需要尊重的底線】北京文化學者葉匡政人認為,人的倫理認知是第一位的,是在前的,社會與法律都是在后的。人倫秩序是社會首先需要尊重的底線,無論是社會或法律規范,都必須體現對人倫的尊重,要以保護人倫之情為前提。如果一個人不愿意,我們不能以法律或社會的名義,要求他做出傷害人倫之情的事情。倫理學就是讓人們認知到什么是在情理之中,什么屬于脫離了人的正軌。因為對人類來說,無倫理與生活準則,就沒有人類和生活。要讓其他人待我如“人”,就必須使他們也成為“人”,這也應成為制定法律的基本準則,也就是常說的尊重人權。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
【鄭新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企改革進入新階段的標志】十一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各類所有制經濟中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部分。這種伴隨生產社會化出現的股權社會化、多元化經濟,有利于更多居民成為投資者,增加財產性收入,體現社會進步。回顧改革歷程,正是由于鄉鎮企業發展為國有企業提供了競爭壓力和勞動力分流的條件,國企改革才得以順利推進。當前,國有經濟吸收民營經濟入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企改革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民營經濟進入國有經濟,必將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陳金釗:法治改革觀應成為深化改革的基本理念】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研究院院長陳金釗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以法治作為衡量國家治理能力的刻度,需要對法治與改革的關系進行立體定位。如果不在意識形態上搞清楚法治、改革、革命、社會與權力等之間的關系,就不可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也就失去了目標。如果不把法治當成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不僅和諧、穩定、發展,甚至國情都可能成為放棄法治與改革的理由,也可能出現用法治抑制其他的現象,導致在法治的旗幟下改革陷入停滯,出現改革的法治陷阱,相反則會在改革的旗幟下,法治沒法邁開步子。在過去的改革實踐中,由于沒有把法治建設確定為優位選擇,因而在很多問題上都采取實用主義的做法,結果法治永遠需要給其他“更重要”的價值讓路,法治往往成為政治正確的標簽,而不能變成社會變革的推動力。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堅持法治優先、各項改革附隨的意識與理念。
摘編自《遼寧日報》
【趙德武: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呈現出的“新常態”】
西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趙德武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呈現出全方位的新常態。與此相適應,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也呈現出一些重要的“新常態”,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成為新常態、在改革創新中釋放辦學活力成為新常態、以法治思維推進大學治理現代化成為新常態、政府宏觀管學與社會參與辦學成為新常態、大學深度開放與教育科技引領成為新常態。
這“五個新常態”對高校管理者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必須以新常態的思維,來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著力重點;以新常態的思維,來應對學校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具體到高校的人才培養改革創新來看,人才培養,始終是大學最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僅是中國的難題,也是世界的難題。新常態下,處于高校中心的人才培養工作更需要用新的思維來加以改革創新。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