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文:以文化多樣性平衡單一的資本與市場邏輯】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鄒廣文指出,要注意把握文化個性與普遍性、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的合理張力。人類的現代化實踐推進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但不可能完全取消文化生產和消費的本土性,因為人類需要結構的差異性和理想欲求的豐富性,只能由文化的多樣性來表達和滿足。文化的恒常價值常常是滲透于文化多樣性之中的,因此我們必須以文化多樣性來抵抗、糾正、平衡單一的資本與市場邏輯,不能讓現代化、工業化以及物質的增長取代文化的進步、精神的富有。唯如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理想才可能真正實現。
摘編自《人民論壇》
【張立偉:網絡反恐立法需要解決的難題】
張立偉互聯網上的恐怖活動所具有的隱蔽性、擴散性、低成本、分散性、傳播速度快、目標不確定性等特征,使得制定相關反制立法和應對措施更為困難。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存在著一系列難題,這些難題需要在將來的網絡反恐立法中著力解決。要科學界定網絡恐怖主義及網絡恐怖活動、明確相關責任主體、處理好打擊網絡恐怖主義與保障人權的關系、開展網絡反恐的國際合作。
在我國的反恐立法中,有必要對于打擊互聯網恐怖活動作出專門規定。在我國的互聯網立法方面,也可以專門出臺應對網絡恐怖主義的相關制度規則。
摘編自《學習時報》
【李偉:新常態最核心的特征是增長動力的新舊接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黨組副書記、研究員李偉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發生了轉折性變化。首先,人口快速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峰值已過,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目前我國人工成本已經明顯高于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與墨西哥等基本相當,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開始向外轉移。其次,過去推動生產率提升主要靠兩個途徑,一是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部門,特別是制造業;二是通過引進外部先進技術實現技術快速突破。
目前,這兩個途徑的作用都明顯減弱,農業剩余勞動力空間已經不大,轉移速度和規模都明顯收縮。同時隨著我國技術的長足進步,部分領域接近國際技術前沿,一些核心技術對方采取嚴格控制難以直接引進,未來生產率提高主要依靠產業內部競爭升級和自我創新。第三,過去經濟發展受資源環境的約束小,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原有發展模式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快速凸顯,粗放型、破壞環境資源的發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抑制。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清新空氣、清潔水質和良好工作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順應人民需求,提供生態產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勢在必行。新的發展條件下,供給和需求都發生明顯變化,約束條件不同以往,這些都意味著原來的增長動力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的增長向創新驅動增長轉變。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能否順利邁向更高階段、更高水平,關鍵在于新舊動力能否順利平穩接續。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光明網記者 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