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綜藝電影論戰,本質是新舊電影群體的利益之爭
此次綜藝電影被推至口水戰的風口浪尖,本質上來講,還是兩個陣營的產生及對峙,即傳統電影群體、傳統電影觀念和新一代電影從業者、創作者、投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而綜藝電影事件僅僅是矛盾沖突的一個組成部分。
回顧近幾年的國內電影市場不難發現,票房在5億以上的影片,除去寧浩、周星馳等個例,絕大多數都是新導演,不少是第一次拍電影,甚至并非電影學出身的也大有人在。而他們卻取得了許多傳統電影人難以企及的票房成績,甚至于其背后的投資系統,也并非我們所熟知的中影、華誼等老牌公司,有許多新的資本力量在源源不斷地進入其中。在我看來,這個沖突才是更本質、更深層次,更應該引發我們思考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當前也出現了我們所說的互聯網時代電影及非互聯網時代電影的區分。二者無論從生產群體,還是從創作群體上都存在著代際與更替的趨勢。從美學角度,甚至從整個電影產業來說,這種革命恐怕是必然發生的。而且,隨著人類生產信息及生產娛樂產品的加速,加之互聯網的介入,人們之間的思想交換日趨便利,我認為這種代際的周期還會日以縮短,今后可能會縮至十年、五年、甚至兩三年。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現象。學電影的人很多都知道,安東尼奧尼、費里尼這樣的導演可謂藝術殿堂的巔峰人物,在電影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但對今天的大部分觀眾而言,卻不過是兩個極其陌生的名字而已。
時代的變化是飛速的,文化品位的更新換代速度也遠遠超過之前任何一個時期,說得危言聳聽一點,原來某些頂尖的、一線的導演或公司,像張藝謀、陳凱歌這樣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的時代可能已經終結,屬于他們的輝煌一頁也可能被永遠翻過,這個時代永遠是留給年輕人的時代。相反,一批年輕的導演力量、投資力量已經沖進了電影陣營。
事實上,這樣的碰撞從大概兩年前就已經開始,若有足夠的敏感性,那個時候就應該有類似于馮導這樣站出來對電影界發聲的人,當一部類似《歸來》《金陵十三釵》這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拍出的影片,獲得3億的票房成績,而《失戀33天》《致青春》這樣的電影,投資不超過3000萬,臺前幕后的陣容高度遠不及《歸來》這樣的影片,卻獲得了5億、6億的票房成績,3億和6億,看似差距不大,但若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計算,其中的差距可能是高達十倍的。在當時,這樣的情況就足以使每一個電影人敲響警鐘了。而今天我們所說的綜藝電影,可以說是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個較極端狀態下的產物。
“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定時期內電影發展常態
電影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大量全新元素以鋪天蓋地之勢融入電影中,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許多消極的元素擴散開來,正如前文所說,“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定時期內電影發展的一個常態。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其成本低廉,一部《奔跑吧兄弟》這樣,短短幾天就可以拍攝完成的影片,所投入的人員、精力、資本,單位時間內所耗費的思想成本,必然遠遠低于拍攝一部《歸來》之類的影片。這就意味著,以一部《歸來》的資源和力量,可以同時拍出十部二十部《奔跑吧兄弟》之類的電影,從商業角度講這是極具競爭力的。
劣幣所以能驅逐良幣,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能迎合人們最單純的一些心理需求,甚至是原始欲望,并將其轉化為電影賣點。具體到綜藝電影來說,之所以能吸引觀眾趨之若鶩,就在于它很好地迎合了某些社會需求。滿足了部分觀眾“看臉”而不愿動腦的心理,明星你追我趕,做些滑稽的游戲,落水濕透狼狽不堪,這些恰恰與一些觀眾的娛樂心態相吻合。這樣的賣點并不高級,卻也是一種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劣幣驅逐良幣也只能在局部發揮作用,若始終保持這樣一種投機心理,一部影片能夠大賣,下一部類似電影也許就會血本無歸,長此以往,不穩定性大大增強。縱觀當下這些走紅的綜藝電影,不外乎把爸爸、兄弟這些綜藝節目翻來覆去炒冷飯,拍一部兩部可能一炮而紅,如果十部二十部,夭折的一定會占絕大多數。因此長遠來看,絕大多數電影制作方還是會傾向于腳踏實地,拍一些能夠讓觀眾感受喜悅悲傷,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