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月份各地兩會的陸續召開,31省份今年的GDP預期增長目標均已出爐,下調增速成為“新常態”。除西藏的目標與去年持平外,河北等29個省份均明確下調了GDP增長目標。上海則干脆取消了GDP目標,只提出了“經濟平穩增長”。各地淡化GDP考核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GDP預期增速下調會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嗎?除了GDP,我們還應該關注哪些指標?帶著這些問題,光明網記者采訪到了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貨幣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孫立行,以下為采訪實錄。
各地下調GDP增長目標為推進結構性改革騰出了空間
今年我國絕大部分省份明確下調了GDP增長目標,我認為這是理性回歸的一種政策表現。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在“唯GDP馬首是瞻”這種不正確的思路指導下,很多地方政府以犧牲其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為代價,不切實際地一味追求經濟的高增長,結果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甚至扭曲,造成了資源消耗過快、生態惡化、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等一系列的現象?!拔℅DP論”還造成了很大的環境破壞,并滋生了權力尋租的腐敗現象。所以在今年各省份的“兩會”上,都紛紛下調了GDP的增長目標,就是要從過去盲目的追求GDP的規模和速度,向注重GDP的效益增長方向轉變。隨著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各地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綜合考慮要素稟賦、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區位優勢、城市發展基礎等各要素的基礎上,來制定科學合理、注重經濟增長效益的發展目標。
通俗地講,過去我們是“三高換一高”,用資金高投入、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來換取經濟的高增長率,導致現在我們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資源紅利、土地紅利、人口紅利都在逐漸喪失。如果繼續采取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隨著資源、環境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這樣的發展道路一定會越走越窄,將來一定是不可持續的。目前國內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了,同時還缺乏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面臨著很大的下行壓力。另外,如今的國際經濟形勢非常錯綜復雜,美國、歐洲、亞洲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這樣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壓力也十分大,要保持穩定持續發展并不容易。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下調經濟增速就是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給其留出更大空間,換句話說,就是騰出手來推進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以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各地的政府只有把更大精力放在提高發展效率和創新之上,才能避免繼續過去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不斷邁向中高端水平,將會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形態之后的戰略選擇。
不必過度擔憂GDP預期增速下調會加劇區域間不平衡
根據各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一些省份2014年全年的經濟增速遠遠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例如山西省,2014年GDP預期增速為9%,而實際增速僅有4.9%;黑龍江省2014年GDP預期增速為8.5%,實際增速為5.6%。2015年這些省份的預期增長目標下調至6%左右,遠遠低于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發達省份的增長目標。有學者擔心,這或許會加劇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趨勢。對這個觀點我持不同看法。以往各地考核GDP指標是與官員的政績相掛鉤的,的確存在一些目標不切實際、有水分的情況,而忽視了當地的根本情況,結果就造成很多問題集中爆發,從而造成經濟下滑,這是必然的結果,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也隨之進一步加劇。
但是,對于中西部不發達省份下調GDP增速之后,會繼續拉大與東部發達省份差距的擔憂,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從國家制定的經濟發展戰略來看,無論是構建開放式經濟體系之下的“一帶一路”戰略,還是長江經濟帶戰略,甚至小到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最大的特征就是未來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是在強調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各地的資源整合協調化發展格局,摒棄了過去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所以我們還是要強調,關鍵是各地政府如何結合實際情況,將各自的經濟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戰略中去。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例,就是要看各地如何在這一戰略指引之下,通過企業走出去以及資本輸出,來帶動產品、設備和勞務的海外輸出,進而調整貿易、投資、生產的全球布局,將自身的要素、稟賦的優勢升級形成為一種對外貿易投資的新優勢。
關鍵要建立包含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要素在內的綜合性考核指標體系
淡化GDP考核是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的一個必然選擇。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保持一定的經濟平穩增長同樣也是必要的,因為這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就業,是保障較高就業率的基礎,但是不能為了保增長而犧牲一切。我們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曾經為了追求GDP增速而大量舉債融資,造成負債累累的后果;還有的地方政府在“鐵公雞(鐵路、公路、航空)”等方面的基礎設施上投入不少,但是很多都是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嚴重;一些中西部地區以及沿海城市大搞房地產開發,結果出現了很多“空城”、“鬼城”、“睡城”……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官員政績考核“唯GDP論”的結果。
如今我們就要糾正這種錯誤的政績觀,調整考核指標體系,要將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要素都納入到一個大的綜合指標體系中來進行評估,例如衡量“綠色GDP”的指標,反映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指標,考核經濟結構化轉型的指標,包括經濟發展質量、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發展水平等。要意識到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居民生活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生活基礎設施完備程度也應當考慮在內。還要考慮環境生態指標,包括城市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污水處理率等。廣大中西部地區還要著重考核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的成效,例如城鎮土地的利用效率、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節約利用情況等。最后,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也應當列入考核體系之內。要不要淡化GDP甚至取消GDP考核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如何選擇正確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如何建立起一種科學的指標衡量體系。